日前,長三角41城2024年“經濟年報”悉數出爐:2024年,滬蘇浙皖三省一市GDP總量再創新高,突破33萬億元;41城中,37座城市的GDP增速超過全國的5.0%或持平。
具體來看:2024年,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GDP分別達到53926.71億元、13.7萬億元、9.01萬億元和50625億元,總量突破33萬億元,占全國GDP(約134.9萬億元)比重約24.58%,相比2023年占全國比重約24.4%,有所上升。
“萬億之城”持續領跑
2024年,長三角經濟發展再次展現出強勁勢頭。
據統計,2024年,長三角41座城市GDP均超過千億元,25座城市突破4000億元大關,16座城市GDP達到7000億元以上。全國27座萬億GDP城市中,長三角獨占9座,占比1/3,顯示了長三角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重要地位。
同時,長三角還有兩座“準萬億城市”——浙江溫州、江蘇徐州。2024年,溫州GDP為9718.8億元,增速達6.3%;徐州GDP達9537.12億元,同比增長6.4%,今年有望雙雙進入萬億俱樂部。
具體來看,9座“萬億之城”2024年各有風采。去年,上海經濟規模邁入5萬億元的新階段,GDP達53926.71億元,同比增長5%。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這不僅標志著上海城市能級的持續提升,也進一步優化了其產業結構,使其繼續保持全國城市的領先地位。
緊隨上海,蘇州和杭州以2萬億元繼續排名全國前列——2024年GDP分別為26727.0億元和21860.32億元。
其中,蘇州已形成由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為主導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高端材料產業規模均超萬億級。自2024年起,蘇州全面實施“1030”產業規劃,致力于構建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等十大產業集群及30條重點產業鏈。
而杭州數字經濟產業優勢明顯,已形成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安防、云計算、大數據等優勢產業。當前,杭州正加速構建以“五大產業生態圈+五大未來產業+五大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此外,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和常州等城市也展現了一定實力。其中,自2023年起,南京推動構建“4266”產業體系,涵蓋四大支柱產業、兩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六大新興產業和六個未來產業新賽道。2024年創新實力進一步提升,已打造出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電網、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汽車、新型材料、生物醫藥六大超2000億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其中,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規模超8000億元,智能電網產業超3000億元。
無錫堅定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營收超2000億元的產業集群增至7個;南通通過拓增量、調結構,不斷積蓄發展動能;常州聚焦“新能源之都”,加速崛起“發儲送用網”生態全鏈條,產業集聚度全國第三,投資熱度連續三年全國第一,2024年,常州提出打造由10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8條優勢產業鏈組成的“1028”產業體系。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胡小武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整體看,2024年長三角9座“萬億之城”均根據各自的城市特色走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發展成果可圈可點。這些城市不僅以差異化的發展范式鍛造了創新矩陣,更通過制度創新的溢出效應,為破解產業轉型升級等時代命題提供了鮮活的注腳。
“可以說,長三角地區的‘萬億之城’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力量。未來,隨著這些城市在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制度創新等方面的不斷探索和突破,相信它們將繼續領跑中國經濟,為中國的繁榮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胡小武表示。
“2025年,長三角很大可能有兩座城市攜手跨入萬億城市。”胡小武表示。
數據顯示,41座城市中,溫州和徐州GDP總量位列第10和第11位,這兩座城市都堅守實體經濟和制造業,溫州以市場化模式著稱,徐州則正在實現產業涅槃。未來,溫州將探索跨境電商、國際貿易等領域,重構民營經濟新生態;徐州則將依托區位優勢,做大做強現代裝備,加快動能轉換。
產業協同與突圍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關鍵一年。長三角一體化“這盤棋”,2025年要怎么下?
今年,上海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包括:深入落實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推進基礎研究、市場一體化、區域物流、生態環保、政務服務等重點合作事項,實施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大力提升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等平臺能級,強化跨區域協同發展。深入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深化落實改革授權事項,加快方廳水院、上海示范區線等項目建設。積極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中心建設。
2025年,江蘇則繼續深入實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政策舉措,加快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建設,協同推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在交通方面,加快北沿江高鐵、通蘇嘉甬高鐵、寧淮城際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水鄉旅游線城際鐵路等。
浙江提出,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深化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推動“軌道上的長三角”、數字長三角等重點領域合作取得新進展。加快通蘇嘉甬鐵路等項目建設進度。
而根據《安徽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行動方案》,到2025年,全省域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一體化體制機制全面建立,重點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重點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
華略智庫長三角研究院研究經理張楊表示,長三角地區的九座“萬億城市”中,七座位于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蘇州、杭州、寧波、無錫、南通、常州,它們各自在都市圈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同時,南京和合肥分別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核心,都市圈為這些城市的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間載體。
張楊指出,從“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情況來看,目前僅有蘇州、杭州兩個城市形成產業超萬億的產業集群。其中,蘇州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高端材料三大產業規模均突破萬億級,杭州的數字經濟規模超2萬億。而從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來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已在多個城市落地生根。
“上海憑借其產業鏈優勢地位,形成了‘上海策源、長三角孵化’的產業協同創新模式;杭州積極推動‘數字長三角’建設,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南京在圈層協同方面表現優異,加快形成產業創新協同模式;合肥則在產業‘融’新上不斷發力,牽頭組建了多個產業聯盟和產業園區,促進產業協同創新?!睆垪罘治龇Q,此外,蘇州以產業園區合作共建為主要切入點,促進產業資源共享與合作;寧波與周邊城市共建標志性產業鏈,拓展產業合作空間;無錫注重整合資源,依托自身產業基礎開展協作,推動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應用;南通積極發揮區位疊加優勢,打造“八龍過江”交通格局,堅持跨江協同融合發展;常州則致力于將“長三角交通中軸”轉化為“長三角產業中軸”,為產業協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