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天下,只有父母是最無私的。
的確是這樣。
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快樂,父母愿意將全部的一切都給了孩子,他們日夜辛勞,付出了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只是希望孩子的人生路,能夠走得順遂、走得平安。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也逐漸發生著變化。
我們要守好和孩子相處的界限,不是所有的話都應該對孩子說,同樣,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對孩子做。
人生下半場,要學會對孩子給的這兩件東西說不,這不是小氣,而是人生的大智慧。
01 拒絕孩子給予的依賴
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不少孩子,因為對現狀不滿意,或者因為缺乏前進的動力,而選擇了回家“啃老”。
大好的青春,他們整天呆在家里,或者打游戲,或者上網聊天,生活中的一切都靠父母照料。
而父母呢,雖然在心里略微有所不滿,但還是全心全意地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將已經長大的他們當成了嬰兒。
他們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好,但其實,這么做,才是真的害了孩子。
孩子總有一天會慢慢長大,他們要自己一個人獨自闖蕩社會,面對世間的風風雨雨。
要想走好未來的人生路,除了需要豐厚的知識打底之外,更要有強大的抗挫力、沉靜力、自愈力。
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是要靠父母在漫長的歲月中,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影響和教育孩子。
溫室中的花朵再美麗,也不會長久,當暴風雨來臨之際,他們會失去美麗,甚至,失去生命。
因此,身為父母,我們不應太心軟,而是要給孩子長大的機會,讓他們一個人鍛煉,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他們勇敢地站起來,重頭再來。
父母,不是替孩子扛風雨的人,而是,始終站在孩子身后,給他們力量,為他們托底的人。
02 拒絕孩子給予的焦慮
康德說:“對孩子的要求,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絕,就應該給予滿足;如果有不答應這種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許他耍賴,一旦拒絕,就不要改變。”
為人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大后方,在孩子遇到了問題,回家傾訴時,他們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結合自己過去的經驗,給孩子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議和幫助,希望孩子能夠渡過難關。
父母的心思都很重,他們最無法忍受的事情,就是看著孩子不開心。
也因此,很多父母,會將孩子的喜怒哀樂放在心里,總想著能伸出手,幫孩子一把,但是,自己的力量有限,很多時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慢慢地,父母陷入了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中:我真的對孩子有用嗎?不,我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就這樣,帶著對孩子深深的愛,父母走入了焦慮。
其實,這樣的焦慮真的沒必要。
孩子長大了,應該有自己的人生,而父母呢,應該成為孩子的掌舵人。
學會拒絕孩子給予的焦慮,將自己從孩子的身上解放出來,專注于自己的生活,關注當下,生活才能越來越好。
而這份溫暖和光明也會同樣地傳遞給孩子,照亮他們的人生。
生活,很難,要多為自己考慮。
和孩子的相處,要把握必要的分寸感。
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選擇,也不要全盤接受孩子給予的一切,你是你,我是我,彼此關照,卻互不打擾。
唯有如此,才能贏得彼此的信任,也能擁有自己的世界。
作者簡介:李木可,一手努力生活,一手認真寫作,希望能在打拼的路上守好自己的內心。
平臺簡介:
顧一宸,青年作家,專注于情感治愈和勵志分享,寫暖床故事,潑酸辣雞湯。
著有《如果覺得委屈就成為你想要的光》《我與你的驚喜是剛剛好的相遇》《管他努力有沒有回報,拼過才是人生》《寫作變現:新媒體爆款高效進階》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