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辰紋
來源 |洞見新研社
2月18日,杭州市余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Rokid創始人以一場“無紙化演講”引發震動。當他輕觸戒指,眼鏡上的提詞界面隨演講節奏流轉時,這場技術演示迅速登上央視、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頭條。
一周后(2月23日),藍思科技與Rokid的戰略合作聲明,將這場技術狂歡推向高潮——前者以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體系,為Rokid Glasses的量產提供全鏈條支撐,并宣布在資本層面深度協同。
這兩大事件拼湊出了一個完整的時代畫像:AR眼鏡要更大范圍的走進我們的生活,進化成為人類感官的延伸器官。
回溯AR產業十年沉浮,技術演進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命題:如何讓虛擬信息與現實世界實現“無感融合”。早期工業級設備如HoloLens以笨重機身換取功能完整,消費級產品陷入“觀影工具”的窄巷。而Rokid Glasses的49克機身、1200萬像素攝像頭與通義千問大模型的結合,正在改寫這場游戲的規則。
01 行業激蕩,從“百鏡大戰”到生態重構
2025年的AR眼鏡行業,正經歷著類似2010年智能手機產業爆發的“奇點時刻”。
在AI大模型、光波導、Micro LED等突破性技術的支持下,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迎來了一場“百鏡大戰”——Meta的Ray-Ban銷量突破200萬副,整個市場有超過40家國內外廠商入局。
其中既有Rokid、雷鳥、XREAL、影目、閃極、雷神、雷柏、李未可等創新型科技公司,也有華為、字節跳動、百度、VIVO、小米等互聯網大廠,涉及的產品超過50款。
根據WellsennXR統計數據,2024年全球AI眼鏡銷量234萬臺(其中中國5萬臺),預測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鏡銷量將激增135%至550萬臺。IDC則預測,2030年全球AI眼鏡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美元。
在另外一個無人注意到的角落,中國信通院在2月19日啟動了AI眼鏡專項測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行業標準化進程的提速。
這場革命的底層邏輯,是AI與AR的“雙螺旋進化”:AI賦予眼鏡“思考力”,AR則重塑人機交互界面,Rokid Glasses的橫空出世,恰是這場技術革命的縮影。
站在大眾的視角,Rokid Glasses所展現出來的提詞功能足夠驚艷,然而在更廣闊的場景中,Rokid Glasses正在重構著智能眼鏡的應用邊界。
今年1月份的CES 2025展會上,Rokid Glasses向外界現場展示了多語種實時翻譯功能,實際體驗中,外文菜單、路牌即時轉化為母語字幕,這項功能的背后是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大模型的深度賦能,實現了語義理解與場景適配的雙重突破。
更革命性的是與支付寶“支小寶”的深度整合,打通了本地生活服務閉環,引入AI辦事、聲紋支付等能力,未來用戶僅需語音指令,就可完成點餐、打車、聲紋支付。
此外,通過整合通義千問大模型,用戶使用Rokid Glasses拍攝數學題時可自動推導解題路徑,識別文物時能調取歷史數據庫,實現“所見即所得”的知識獲取。
在辦公場景,Rokid Glasses打通了釘釘應用,用戶佩戴眼鏡時可隨時查看聊天并做出快捷回復,也可以通過眼鏡隨時查看日程提醒、加入視頻會議,提升工作效率,創新移動辦公范式。
Rokid另一款產品Rokid AR Lite的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文娛消費領域。
與愛奇藝合作,打造AR影院,讓用戶在任何空間都能投射300英寸虛擬巨幕;
與淘寶合作,將AR技術引入在線購物體驗,在3D商品展示和虛擬樣板間中,消費者可以沉浸式查看和互動;
與網易有道合作,利用AR技術提供虛擬英語教師互動交流,為學生創造個性化學習環境;
在很多行業專家的預想中,AR眼鏡的終極形態不再是被“佩戴”的設備,而是像空氣般自然存在的交互界面,成為人類感知世界的“第六器官”。
在這個意義上,Rokid Glasses不僅是一款產品,更是一把打開“空間互聯網”時代的鑰匙。從上文例舉案例進行延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一場關于人類認知革命的序章。
02 爆火邏輯,一場關于人性化科技的勝利
AR眼鏡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未來世界,但同時也陷入進重量、畫質和續航的“不可能三角”。
與所有的智能終端一樣,智能眼鏡的功能越多,能耗也就越高,如果擴大電池的容量,又會影響到眼鏡的重量。
Rokid Glasses的破局之道,恰在于將工程師思維轉換為用戶視角:
在重量上,通過一體化結構布局,將整副眼鏡的重量壓縮至49克;在視覺上,創新衍射光波導技術,讓鏡片厚度降低至接近普通眼鏡水平;在續航上,磁吸充電盒設計實現"充電10分鐘,使用2小時"的體驗。
通過這三個方面的“革命”,實現了Rokid Glasses產品能力的躍遷。
更進一層, Rokid的創新不在于某項參數的突破,而是重新定義了人機關系。
首先是交互方式的升維,搭載通義千問大模型的Rokid Glasses,實現了“看、聽、說”的全維度交互,特別是雙聲道定向揚聲器結合環境降噪技術,即便使用環境嘈雜,仍能很好的完成任務,讓眼鏡成為自然延伸的“第六感官”。
其次是應用場景的拓展,從文博場景的AR文物復原,到工業巡檢的3D模型疊加,再到日常消費的聲紋支付,Rokid為它的系列產品構建了超過20個高頻剛需場景矩陣,讓AR眼鏡的應用不再停留在實驗室。
再次是科技向善的落地,Rokid Glasses不僅能幫助我們重新發現世界的美好,還能為視障群體帶來光明,讓盲人通過AR眼鏡感知外界的天氣、與人交流,甚至欣賞到美麗的風景,給予用戶穿搭建議。
最后是行業生態的融合,圍繞使用場景傾力打造的自研系統YodaOS打通了釘釘、支付寶等超級應用,開發者社區超6200人,形成了"硬件即入口"的生態閉環。
就像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樣, Rokid Glasses的創新都是建立在由技術所構建起的立體化競爭壁壘中,特別是與藍思科技的合作,在供應鏈上構筑起了一條深厚的產能護城河。
Rokid的突圍則印證了三個商業真理:其一,消費電子創新已從參數競賽轉向體驗革命;其二,AI硬件必須建立"場景-技術-供應鏈"的鐵三角;最后,任何科技產品最終都要回歸"讓人更自由"的本質。
當Rokid創始人戴著眼鏡從容演講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Rokid Glasses這一個產品的成功,更是一個產業從技術崇拜到人文關懷的集體覺醒。
03 終局推演,誰會是下一個“中國名片”候選者?
重新審視藍思科技與Rokid的戰略合作,我們從表面上看是供應鏈的深度捆綁,然而這項合作的的底層邏輯卻是“技術+資本+場景”的生態重構。
藍思科技是全球消費電子制造龍頭,其納米微晶玻璃技術、光學模組研發能力,與Rokid自研的衍射光波導光學顯示技術、YodaOS操作系統形成互補,這種合作直擊AR眼鏡產業的兩大痛點:輕量化與高畫質。
吳曉波在《預見2025》中曾提到:“中國制造的突圍,需從‘代工思維’轉向‘技術共生’。”藍思與Rokid的聯手,正是這一邏輯的實踐——通過垂直整合產業鏈,將“中國智造”的精密制造能力與AI企業的場景創新能力結合,形成“硬件+內容+服務”的閉環生態。
事實上,Rokid的野心,早已不止于AR眼鏡,從Rokid AR Studio到Rokid Glasses,Rokid的產品組合展現出對B端與C端的雙重穿透力。而藍思的加入,為其規模化交付提供了關鍵支撐。
這場合作也標志著中國AR產業從“單點突破”進入“系統作戰”階段,其終極目標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名片“,當前有3個信號預示著AR眼鏡正在逼近成為下一個“手機級”終端的爆發臨界點。
一是需求覺醒,目前,全球近視人口達26億,眼鏡的“剛需屬性”為智能化提供天然入口。
二是技術收斂,AI大模型與AR技術的融合,讓眼鏡從“工具”升級為“智能體”,5G+邊緣計算又解決了算力瓶頸,行業部分AR眼鏡的續航突破了8小時。
三是生態成熟,最近兩年,AR開發者社區快速增長,并且吸引了大量新生力量,根據VisionMobile的報告,全球自認為是專業AR開發者?的人數達到21200人,大量開發者的涌入,AR應用數量和場景將持續擴展。
在這場變革中,Rokid已占據先手,其產品矩陣覆蓋從49克消費級眼鏡到工業防爆設備,形成“毛細血管級”市場滲透。當藍思的制造能力遇上Rokid的場景創造力,中國有望復制智能手機時代的輝煌——不是跟隨,而是定義下一個十年的交互標準。
正如Rokid創始人所說的那樣:“手機讓人低頭,AR讓人昂首。”這場始于眼鏡的技術革命,終將重塑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