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只要對于國際新聞稍有關注,那么,一定聽過左和右那樣的詞匯。
比如,隨著經濟下行,歐洲極右翼在迅速抬頭。如今,風頭極盛、在中國擁有頂流地位的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以及中國的近鄰——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印度領導人莫迪,都被視為右翼政客。
當然,有右就有左,左右之間自然是中間,所以,除了右翼勢力,也會有左翼勢力,更會有中間派。
那么,這些左和右代表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右翼,尤其是極右翼,我們一一般理解為排外、民粹主義、保守主義,而左翼則一般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表。
那么,左、右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其實,毛主席對此有過十分精辟的解釋,毛主席說:社會上總有左、中、右,總有先進的、中間的、落后的……事物在時間中運動,到那個時候,該辦了,就要辦,你不辦,就叫右傾,還沒有到的時候你要勉強辦,就叫左傾。
左右的概念并非是中國革命的獨有概念,也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早在18世紀末就已經出現了。
公元1789年6月,法國國民議會代表議會召開,當時,這場議會討論了一個十分關鍵的決策——新的共和政體究竟是否保留封建王室權力。
對于這個問題,參會的法國國民代表態度各不相同,有的人堅持廢除王室,有的人堅持給予王室絕對否決權,有的人則觀點動搖不定。
當時,選擇主張完全廢除王室否決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由于坐在議會大廳的左邊,所以被稱之為左派,而認為應該給予王室絕對否決權、盡可能保持王室權力的大資產階級保守派因為坐在右邊,所以也被稱之為右派,而處于中間,觀點左右搖擺不定,最終選擇折中態度人因為坐在中間,也被稱之為中間派,這也是左派、右派、中間派一詞的來源。
正是因為這種來源,所以,在歐洲乃至于全世界,人們習慣性的將左視為社會革命和進步的政治態度。
左派一般被認為是追求變革和平等的力量,通常主張積極改革,革除舊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建立新的制度。他們通常為弱勢群體發聲,力圖推進社會向更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
而右派,則一般更為保守,反對迅速和激烈的改革,主張穩妥、漸漸緩慢的進行革新,這些人多數為家產較為豐厚的既得利益者。也因此,這些人追求自由主義,反對政府干預,希望最大限度的為權貴們擺脫束縛,倡導利己主義和能者多得。所以,右派一般為是為維護傳統和自由的概念。
因為這樣的印象,在全世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之中,無產階級先進政黨將自己稱之為左派,而將反革命的地主、資產階級等稱之為右派。
然而,事情發展到今天,在世界上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中,左、右的意思又有了新的變化。
左一般被視為代表改良的資本主義路線,他們深刻的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到今天所產生的諸如社會資源分配等不均的問題,發現了嚴重影響社會公平和穩定的系列因素,所以主張通過政府干預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左翼政府一般會提出高福利政策,為弱勢群體提供保障。瑞典等北歐高福利國家,就是左翼政黨執政的典型表現。
反之,右翼更崇尚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反對進行改革和干預,并伴隨著強烈的民粹主義和排外傾向。
許多人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總是天然的對于左翼有好感。
其實,無論左翼和右翼,在西方國家的概念里,都是為了他們的資本主義和國家民族利益。
左翼不會因為觀點偏左就對中國有天然好感,更不可能是中國的天然盟友,而右翼也不可能因為傳統和保守,就一定站在中國的對立面。
中國之外的國家,無論左右,都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