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猶如四面明鏡,映照出人類認知的深層困境。
這四種執著構成的認知牢籠,不僅存在于古印度修行者的禪房,更深深植根于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成為阻礙生命覺醒的無形枷鎖。
我相:乃是自我執念的牢籠。《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當我們深陷我相之中,便如同作繭自縛,將自己的認知與價值觀奉為圭臬,對他人的見解充耳不聞。很多人在工作生活失利后,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歸咎于命運,這便是我相作祟,讓他無法正視自身的不足。
人相:是分別心的淵藪。它驅使我們在心中對他人妄加評判,劃分等級。蘇軾與佛印的故事便是絕佳例證。蘇軾自認為參禪境界高于佛印,以詩調侃“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卻不知自己才是被分別心左右之人。佛印以寬廣的胸懷包容蘇軾,反觀許多人卻因執著于“人相”而淪為笑柄。
眾生相:是一種群體性的刻板認知。我們常以偏概全,將某一群體的共性強加于個體之上。就像世人常認為文人皆柔弱,武將皆魯莽,卻忽略了辛棄疾這位能上馬殺敵、下馬填詞的全才。這種對眾生相的執著,讓我們錯失了認識個體獨特性的機會。
壽者相:是對恒常不變的虛妄追求。世間萬物,皆如夢幻泡影,瞬息萬變。相傳秦始皇渴求長生不老,派徐福東渡求仙,最終不過是一場空。若我們執著于“壽者相”,抗拒生活中的變化,便會在無常的洪流中痛苦掙扎。
知曉“四相”,并非為了追求功利的目的,而是為了讓我們打破內心的枷鎖,以般若智慧觀照世間萬物。
放下我相,我們便能虛懷若谷;摒棄人相,我們便能一視同仁;超越眾生相,我們便能看見個體的獨特光芒;擺脫壽者相,我們便能順應自然,隨遇而安。
《金剛經》中的“四相”,是一場心靈的修行,引領我們走向內心的平靜與自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