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江蘇省農科院免疫所 動 物疫苗制劑工程創新團隊在皮內納米佐劑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Nano-adjuvant based on lipo-imiquimod self-assembly for enhanced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vaccine immune responses via intradermal immunization”的研究論文。這是該團隊基于咪喹莫特的C4位酰胺化修飾或物理吸附等系列研究工作后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口蹄疫作為小RNA病毒,傳播迅速、危害嚴重,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法定報告的烈性傳染病。疫苗接種是控制和預防口蹄疫暴發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佐劑篩選和接種途徑均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皮膚中含有大量的抗原遞呈細胞,被認為是疫苗接種的理想免疫部位。皮內接種可以改善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力及節省接種劑量。加入疫苗佐劑能進一步提高皮內接種能力。因此,設計適用于皮內接種的佐劑-遞送平臺十分重要。
本研究利用咪喹莫特C4位氨基酰胺化引入棕櫚酸,并利用再沉淀法自組裝形成脂質納米佐劑IMQP。IMQP作為“類脂質體”囊泡結構負載口蹄疫滅活抗原,形成帶負電荷的粒徑約131.75±41.70 nm的脂質納米疫苗IMQP@FMDV。研究表明,IMQP@FMDV配合皮內免疫可以刺激中性粒細胞和嗜堿性單核細胞的迅速增加,從而引發先天性免疫;隨后,注射部位和引流淋巴結有大量的免疫細胞如朗格漢斯細胞、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的募集和活化,提供后續的適應性免疫。
在小鼠中進行免疫應答的能力研究,當注射等量的FMDV抗原時,皮內接種的IgG、IgG1及IgG2a抗體水平顯著高于皮下免疫。另外,IMQP可以刺激脾淋巴細胞增殖、CD3+CD4+和CD3=CD8+細胞活化。這些結果表明,IMQP可以促進體液和細胞介導的協同免疫反應,用于皮內接種疫苗的開發。
IMQP促進了骨髓來源的樹突狀細胞(BMDCs)對抗原的細胞攝取,在溶酶體的酸性環境中引起酰胺鍵水解釋放,誘發“溶酶體逃逸”現象并激活TLR7受體,從而快速釋放抗原進入胞質中,激發抗原交叉遞呈,刺激體液和細胞雙重免疫響應。通過體外水解、Western-Blot及RNA-seq闡明IMQP可以TLR7/MyD88/NF-κB和MAPK信號通路激活樹突狀細胞的成熟。
免疫所動物疫苗制劑工程創新團隊的尹文竹助理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團隊負責人盧宇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為第一單位。該研究得到了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和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基金項目資助。
原文鏈 接 : https://doi.org/10.1016/j.mtbio.2025.101567
本期編輯:可愛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