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學期的到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部分醫院青少年兒童情緒行為問題相關的心理咨詢門診,3月上旬的號都預約滿了。
不由想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就提到過,開學一兩周后,每天都有很多孩子來看病,他們因為心理壓力、抑郁等問題沒有辦法去上學。開學一個月后,兒童病房就進入住院高峰期,很難住進去。
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
去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發布了《2024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以下簡稱《2024心理報告》),報告中有不少數據值得家長們關注:
◇被診斷為情緒障礙的青少年,超過30%共病其他心理疾病;
◇家長察覺出異常時,孩子癥狀已非常明顯;
◇超過80%的家長認為,孩子就診有延誤;
◇被調查的孩子中,有過請假經歷的占比82.3%,有過休學經歷的占比53.85%;
◇患者家長中,33.8%有抑郁傾向,20.2有高抑郁風險;
......
又是開學季,今天我們想和家長們聊聊關于心理健康,你或許會忽略的一些事。
當孩子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及時識別異常并尋求幫助尤其重要。
《2024心理報告》發現,超過一半(56.0%)的家長報告,自己在孩子確診前就已經認為孩了心理出現了問題。
家長發現孩子異常的主要途徑為:家長察覺異常,非家長察覺(孩子主動求助,老師建議、同伴報告、學校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非家長覺察的途徑,通過家長覺察異常這一途徑識別孩子問題存在更高比例的中等及以上的就診延誤。
不同識別途徑的就診延誤程度
另一組相關的數據則顯示,家長對孩子求助重視程度與孩子主動求助行為呈倒U型發展——家長對孩子求助行為十分重視,或不重視時,孩子都會減少求助行為。
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求助行為越重視,也越容易從其他途徑發現孩子問題,不需要孩子主動求助就能及時察覺問題。
察覺到自身異常并主動要求尋求專業幫助或前往精神科治療的不在少數(51.2%)。
但是,家長的反應并不足夠迅速:孩子主動求助3次及以上才帶孩子就醫的家長超過四成(41.8%)。僅12.68%的家長在發現孩子出現癥狀一周內就帶孩子就診。
在這些孩子中,幾乎沒有延誤就診的相當一部分已痊愈且回歸正常生活,延誤較嚴重的孩子回歸正常生活的最少。
去年的高分影片《年少日記》便探討了青少年兒童抑郁和自殺相關問題。
影片中,小孩有杰和媽媽說想看精神科醫師時,媽媽卻認為看精神科“丟人”,拒絕與孩子溝通。忽視與拒絕討論,一步步導致了極端的后果。
孩子由于年齡小,需要在很多事情上依附于父母,在心理問題的識別與就診尤其需要依賴家長的判斷。
祛“病恥感”當然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但家長面對孩子們的求助時,或許可以將其視作孩子在這之前的每一次求助一樣——他現在遇到了困難,通過合適的方法會有改善的機會。
情緒病、心理病也和頭疼、發燒、過敏、腸胃炎一樣,就是千萬病癥中的一種。
通過就醫、對癥下藥、休養,總會有好轉痊愈的時候。
診斷情緒障礙的兒童青少年中曾經有過請假經歷的占比82.3%,有過休學經歷的占53.85%,平均休學次數為1.71次。
小學階段的孩子請假時長較為分散,三個月以上的請假比例最高(33.3%);初中階段的孩子中,59.9%的孩子請假時長在三個月以上,遠高于其他時長。
在請假頻次方面,小學階段的請假多為每周1-2天和2-3天;初、高中階段的孩子由于面臨較大的學業和心理壓力,請假頻率顯著集中在每周4-5天。
這反映了,多數孩子需要較長時間來應對和恢復心理健康。
孩子請假的時長
至于休學,接受調查的孩子當前正在休學的人數占比26.8%,曾經休學的人數占比49.1%,有過休學經歷的占53.85%。
當前正在休學的數據中,小學階段休學的比例為26.6%;初中階段休學的比例最高(39.0%);高中階段休學比例也較高(27.9%)。
總體來看,抑郁癥狀對初中和高中學齡階段的孩子影響更大。
在有休學經歷的孩子中,第一次休學的平均年齡為13.74歲。休學時年齡最小的為7歲,最大的為23歲。
大多數孩子在11-18歲間首次休學,這個年齡段正是青少年時期,孩子們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心理變化和社交挑戰,可能導致休學頻率較高。
孩子第一次休學的年齡
報告發現,絕大多數家長認為休學對孩子的抑郁康復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休學對于抑郁康復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孩子休學這件事會引發或加劇家長的病恥感。
一方面休學本身作為一種大眾認知的“越軌”行為,會讓孩子脫離正常的學習和社交環境,家長可能擔心外界對孩子和家庭的看法,產生較大的社會壓力和自我責備。
另一方面,休學的孩子及其家長可能會感到孤立和缺乏支持,增加了家長的負面情緒和病恥感。而且,休學意味著孩子的康復和重返正常生活的過程可能較為漫長,家長可能因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和無助。
對于孩子復學這件事,多數家長是焦急的——57.5%的家長表示比較著急或非常著急。
但偏偏復學又是一件最不能著急的事,在復學過程中,學習壓力和環境適應是最主要的挑戰。加之不少孩子主觀上尚未做好復學準備,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過渡時間。
《2024心理報告》顯示,受訪家長中有46.0%的家長無抑郁傾向,有33.8%的家長有抑郁傾向,有20.2%的家長有高抑郁風險——是全國普通人群的4倍。
家長抑郁狀況分布
當進一步分析時發現,家庭經濟情況、家長性別、孩子性別、孩子年齡段、家長加入社群等情況的不同,都會影響家長的抑郁情況。
報告發現,家庭可支配年收入較低的家長抑郁風險更高。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經濟狀況不佳會增加日常生活的壓力,尤其是當家庭中有需要特別照顧的抑郁癥患者時。
另一方面,低收入家庭可能難以獲得高質量的醫療和心理健康支持服務,這種服務的不足可能加劇了家長的心理壓力。
男性家長中高抑郁風險占比(24.8%)顯著高于女性家長(17.1%)。
在傳統的性別角色與分工中,社會通常對男性有更高的經濟支撐和家庭責任的期望,以及,“標準男性”制定的“男子氣概”也常常限制男性表達脆弱和尋求幫助。
這可能使他們更容易積累壓力和負面情緒。
家長抑郁情況分布的性別差異
與此同時,男孩家長無抑郁傾向占比為40.6%,顯著低于女孩家長(51.6%);男孩家長有抑郁傾向占比為37.1%,顯著高于女孩家長(30.4%)。
男孩和女孩在行為和心理發展上可能有差異,男孩可能更易表現出外向的行為問題,這可能對家長尤其是患者家長造成更大的應對挑戰。
理解性別文化,考慮到性別角色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有助于家長幫助孩子,幫助自己更好的康復。
孩子性別與家長抑郁情況
是否加入社群并從中獲得支持與資源,也對家長的情緒產生著影響。
報告顯示,加入社群一年至三年以上的家長,無抑郁傾向的比例最高為61.3%,有抑郁傾向的比例為19.7%,高抑郁風險的比例最低為19.0%。
加入社群時間較長的家長的高抑郁風險比例顯著低于其他家長,這可能表明社群支持對緩解心理壓力和提高情緒管理有積極效果,長期參與社群的家長可能更好地適應了孩子的抑郁癥狀和治療需求。
他們可能學會了如何管理和應對孩子的情緒,同時也可能從社群中獲得了更多支持和資源。
即便是養育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焦慮與困惑也是家長們的普遍狀態。面對被診斷為情緒問題的孩子時,家長更容易感受到照顧負擔——近半數家長(49.20%)的照顧負擔為重度,僅有12.20%的家長認為自己的照顧負擔為輕度。
家長辛苦的時候,或許可以嘗試尋找專業、可靠的社群,或許能有效地為情緒松綁。
抑郁癥是兒童青少年常見且危害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針對全國范圍內超過三萬名青少年的調查表明:他們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其中,10.8%有輕度抑郁風險,4.0%有重度抑郁風險。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高中生抑郁檢出率為40%,初中生抑郁檢出率為30%,而小學生的抑郁檢出率為10%。
新學期伊始,我們既希望家長們能各位重視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重視他們每一次有可能的求助。
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平視”、正視心理健康疾病。面對正在可能精力、經歷心理創傷的孩子,作為成年人的父母、老師,甚至學校、社會都有責任溫柔地接住他,科學地尋找情緒的出口。
*數據來源:《2024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該報告是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與青少年抑郁支持平臺“渡過”共同發起,調查對象為孩子患有抑郁癥等精神障礙的家長,共回收有效問卷1622份,其中孩子年齡范圍為9-24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