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詩選
客觀而言,對于一個習慣在意境中尋找詩歌奧義的讀者而言,該詩選實在屬于另一類。它完全打破了我們對詩歌的理解和接受,它將我們帶向了另外一個認知角度,讓我們認知不同文化世界所構建的文化內(nèi)涵,讓我們認知不同文化發(fā)展中導致的藝術差異,同時,還讓我們重新學會審視“傳統(tǒng)”一詞的立體性空間,因為我們對這個“傳統(tǒng)”一詞的理解一直順流而下的積壓式的,而從未想過我們自己才是傳統(tǒng)本身,而所謂傳統(tǒng)只是我們的影子,甚至只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詩歌的敘事,簡單明了。一般看來它粗鄙的像是記錄生活片段,跟普通日記沒有區(qū)別。多數(shù)人喜歡將它當作意象主義詩歌,然后,借助詩人本身的故事和藝術內(nèi)涵,賦予該詩以豐富的內(nèi)涵。其實,在我看來這些解讀可能都是誤讀。詩人要做的就是用現(xiàn)實生活片段記錄本身來表達一種文化,一種追求,一種品位。它就像世界演星赫本一樣,不是她表演才是一流的美,而是她在生活中一舉一動就是一流的美。
毋庸置疑,詩歌中寫得這種境界,其追求的詩歌目的與我們認知的詩歌藝術已經(jīng)不在同一軌道上。是什么樣的生活的片段能上升到藝術最高形式的美?!這個答案在詩中已經(jīng)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一個完美的人其自身的高雅生活。是的,這是一個令人驚詫莫名的藝術境界。
其實,中國古人對這種文化、這種精神、這種品位也是一直充滿著無限迷戀,千百年來我們都會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對其投來羨慕和贊美的眼神,并有意無意地將其奉為人生最好、最高的追求。這種現(xiàn)象就是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的短暫的文化現(xiàn)象。
與“腹中詩書氣自華”不同的是,艾略特所認同的美學觀并非是一種個別現(xiàn)象,不是孤零零的自我欣賞,而是對普遍現(xiàn)象的認可,是對所處的社會的一種模式的認可和追崇。這種社會模式雖然取材于現(xiàn)實的一角,卻不是現(xiàn)實本身,而是他所以象征的那種理想社會,是屬于能指。他也是將這種社會模式納入到自己的古典主義體系中的,他的古典主義體系有著濃厚的宗教主義成分。
艾略特對理想社會的探索是深遠的,是從歷史中尋找的。雖然,對于我們來說這或許是他的一廂情愿,是他情感無助的寄托,但他個人是真誠的,憧憬的,甚至是至死不渝要去實現(xiàn)的,所以他從《荒原》上又步入到《大教堂》。他似乎走了一條閉環(huán)之路,同時也是一條修復翻新之路。而我們,作為讀者,也就是作為他的感召對象,就不能不沿著他開辟的星光大道,重新領略他一手締造的神話迷宮。
與葉芝的文化思想——姑且用這個詞語——不同,艾略特是崇信自古希臘古羅馬以來的文化傳統(tǒng),認為它是健康的,陽剛的,充滿希望的,而葉芝卻認為這個文化傳統(tǒng)是充滿欲望和暴力,是頹廢的,野蠻的。所以,艾略特的詩歌一直都有一種復興主義思想,他的詩學元素里講究的都是如何理解和繼承。盡管,他不否定這個文化傳統(tǒng)在發(fā)展過程中遭遇外來文化的玷污。葉芝則沒有那么熱衷,他覺著自己的一切正是這個文化傳統(tǒng)帶來的傀儡,他甚至上升到社會觀念上,認為當今西方社會的一切都是這種頹廢文化孵育出來的怪胎。所以,葉芝的生活觀就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對孤島的向往。
艾略特
作者
邵風,安徽肥東人。筆名:康信德;藝名:松谷山人等。作家、編劇、書法愛好者,作品散見于《詩歌月刊》、《特區(qū)文學》《安徽文學》等各類雜志刊物。主要作品有小說集《來貝》;電影劇本《出租房》系列、科幻劇本《托魯傳奇》、《克羅人》,歷史題材劇本《十萬火急》、《舊金山往事》等;長詩《賈佑思歷險記》等,以及大量抒情詩歌及文學評論。
付費評詩
如需付費評詩,可加讀睡詩社微信:9813731(驗證消息請寫:評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