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璐說:
作為視覺藝術的峰頂,電影,我很喜歡看美食電影,在大銀幕上看活色生香,熱氣騰騰,人嘛,舌尖直接連著胃,而胃卻是連著心,心心念念。
之所以這么有感觸,是因為最近剛看了一部法國美食電影,從法式美食,到法式生活,再到法式情感,生生不息,連綿不斷。
正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特別適合放假在家,關上門,沏壺茶,擺兩樣小點,裹著毯子,一個人靜靜地看。
今天,我要寫的這部法國美食電影,法語名字很長,叫《POT-AU-FEU 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
在英語版里,大多把名字簡化成了《POT-AU-FEU》,但有些國家也有自己的翻譯。
可在中文版里,居然被翻譯成《法式火鍋》,完全是字面直譯,曲解了內在的含義,無論跟電影還是菜肴,都沒有關系。
要知道,Pot-Au-Feu是一道傳了上千年的法國國民菜肴,若非要從中華美食中找一個做類比,從道理和內涵上,更像是細火慢燉的瓦罐湯,而不是火鍋,只能說,無知真是可怕。
在開始講這部片子,還有這道法式名菜Pot-Au-Feu之前,先給我兩分鐘,講一下這部片子的導演,法籍越南裔的Tr?n Anh Hùng(陳英雄),2023年還憑借這部片拿下了戛納的「最佳導演獎」。
很多人知道他,是因為,2010年根據村上春樹小說改編的那部《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劇照
不過對我來說,我更喜歡他更早期,1993年的那部《Mùi ?u ?? xanh(青木瓜之味)》,在蔥郁、炎熱、潮濕的西貢,少女青澀的愛戀,如青木瓜一樣,青澀無言,美卻不自知。
《青木瓜之味》劇照
故事簡單,情節簡單,對話很少也簡單,整部片子節奏很慢,夾雜了很多越南美食,但就能做到,絲絲入縫,一點點摳進心里。
《青木瓜之味》劇照
《青木瓜之味》當年我是在南法市立圖書館里看的,看完走回小屋子,人也沒有緩過神來,真的很喜歡。
所以當我再看《 Pot-au-Feu》時,總覺著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然后再去看演職員表,才恍然大悟,原來真的是同一個導演,有一種街角重逢的喜悅。
這次兩位主演Benoit Magimel和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還是曾經的戀人。
兩人于1999年相戀,2003年分手,朱麗葉透露,已經有20多年沒有任何聯系。
但世界上有將近80億人,曾經愛過的人,即使此愛已失,但總有點比別人更微妙的氣氛。
為了追求美食的真實性,陳英雄還請到了法國著名米其林三星廚師Pierre Gagnaire擔任烹飪總監。
能摘下米其林第三顆星星的廚師,屈指可數,全球不過幾十人。
Pierre Gagnaire的3星米其林餐廳在巴黎8區巴爾扎克酒店里
米其林三星的含金量,就不用說了,要有exceptional cuisine,也就是登峰造極的廚藝,不僅美味,美感也缺一不可。
所以這部電影是由Pierre Gagnaire來手把手地教的,不可謂不專業了。
挑選的每一樣食材都豐富新鮮。
制作時的每一個動作,都恰到好處。
制作出來的每一道菜,都同時兼具色香味。突然覺得,能在這個劇組里工作,額外福利,簡直是滿滿地外溢啊!
劇中展現了很多經典的法餐,如果說這個的話,估計兩萬字也說不完
不過,如果只把這部影片當成一部美食片,那可就太小瞧法國人了。把美食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用美食說感情,才是影片的精彩之處。
所以,Pot-Au-Feu,火上爐,慢滿騰騰煮著的,不是菜,而是情,是人生!
說了這么久,那么“Pot-au-Feu”,到底是什么?
Pot-au-Feu是一道有大塊牛肉和蔬菜的熱湯,主打一鍋能出一頓飯,所有法國人都會做的一道家常菜,我也會煮,而且還常常煮。
這道菜,最早是勞動人民沒時間做飯,就把食材放在鍋里,架在爐膛里,慢慢地煮熟,所以,臺灣譯的電影名字“火上鍋”,要更貼切。
最早的Pot-au-Feu是這么做出來的
食材,最初是有什么放什么,可發展到今天,選用的食材慢慢固定下來,土豆、西芹、洋蔥、大蔥,普羅旺斯草和胡蘿卜……牛肉,但要不同的部位,才能煮出味道,還一定要有牛棒骨!
Pot-Au-Feu是極少或僅有的,一定要用到牛骨髓的法式美食,法國人基本不吃骨髓、筋,下水或者肥肉。
影片里,他們的學徒,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吃過骨髓后就皺起了眉。
Pot-Au-Feu基本上就是一煮一天,早上下鍋燉,中午吃肉和蔬菜,剩下的湯,晚餐時才被喝光。
總的來說,在過去很多個世紀里,這道菜是平民階級的美食,所以當電影里男主打算把這道Pot-au-Feu,作為宴請遠道而來的歐亞大陸王子的主菜時,大家還是有點詫異!
至于什么多什么少,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這就是每家每戶的精粹了,有點點像是咱們的紅燒肉,每個地區,甚至每家都有自己的秘訣!
隨著時間,Pot-au-Feu成了一道法國“國菜”,后來被不少廚師改良過。
1896年,被用于制作Pot-au-Feu的陶土鍋
不僅器具變得更精美,食材也隨著不同廚師的想法,更加多樣,擺盤也更講究,甚至很多米其林大廚,也用此來競爭實力。
如此生的牛肉配松露,已經和原始的Pot Au Feu完全沒有啥關系
總結下來,今天在法國,就是一千個法國人家里,就有一千個Pot-au-Feu!
影片中有一幕,幾個朋友在出主意,到底應該挑選牛的哪個部位去做Pot-Au-Feu!
這部片子的男主叫多丹,就是法語電影片名《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里面的Dodin。
Dodin Bouffant在片子里面被稱為“美食屆的拿破侖”,他其實是1924年出版的一本美食小說里面的一個人物,這部電影雖然是改編了小說,但情節大不相同,只能說以小說做了背書。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巴黎五區的Frédéric-Sauton街24號,有一間叫做“Dodin Bouffant”的高級餐廳,密特朗總統每周都會去。
大廚Jacques Manière創建了Dodin Bouffant餐廳
而很傳奇的是,除非密特朗這種特別資深且高級的熟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全法國人都以為這間餐廳的大廚就是Dodin Bouffant本人,沒人知道他是虛構的。
在影片中,多丹不僅擁有一座城堡,而且前來就餐的朋友,衣冠楚楚、舉止得體,是公證人,銀行人等身份,顯然已經是當時的上流人群。
而歐仁妮是多丹的廚師,兩人在一起工作二十幾年了,多丹研究食譜,歐仁妮負責下廚制作。
說了這么多,終于說到了女主,是的,這部片子,對我來說,比市面上絕大多數標榜大女主的電影,大女主得多,她的內核就是一個完全獨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大女主。
而Pot-Au-Feu這道細火慢燉,最普通家常,卻能上得了廳堂,招待王子的菜肴,映照的根本就是人生,誰的人生不是天天日日,一步趕一步地走呢?時間才是檢驗一切的標準。
應該說,多丹和歐仁妮的關系非常微妙,一起工作,配合得天衣無縫,非常默契,工作結束之后,會一起坐在院子里,一起吃飯,乘涼聊天,亦如一對熟稔的夫妻一般,平常且普通。
可他們并不是夫妻!
聊著聊著,多丹會突然就跟歐仁妮求婚,“我們結婚吧”,這句跟上句好像并沒有什么相通,卻連說出來的語調都是一樣的。
而歐仁妮給他的理由是,“一旦結婚,我都懷疑我是否還能選擇關上我的門”。她又拒絕了。
在人前,他們是老板與雇員,是默契的拍檔,是多年的老朋友,事實上,他們還是情人。
在夜里,如果歐仁妮敞開自己的房門,這就意味著:那一晚,她愿意接受多丹的到來。
而門開與不開,選擇權在歐仁妮。
在歐仁妮看來,如果和多丹結婚,性變為夫妻之間的義務,她就沒了自主權,兩人的關系便也不再平等。
她說:“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比許多夫妻還要長”,“既已歡愉至此,更欲夫復何求呢”。所以,多丹一直在求婚,而歐仁妮一直在拒絕。
可這樣勢均力敵的平衡關系,總有被打破的時候。
歐仁妮病了,時不時會不自覺地頭暈。
多丹找來醫生,卻沒能查出病因,初步診斷以為只是勞累。
歐仁妮是一個外面平淡,但卻內心如火,永遠活在夏天的女子。她永遠都是熱情洋溢的。
在歐仁妮休養的日子里,多丹親自下廚為她制作了一頓晚餐。
在金碧輝煌的客廳里,第一次,歐仁妮脫下廚師服,坐在餐桌前品味美食。
多丹不僅精心打造了一道菜肴,還拿出拍賣會高價拍來的頂級香檳,產于1837年庫克安邦內的黑鉆香檳,與歐仁妮一同共飲。
而整個晚宴,最高潮部分是甜點,歐仁妮發現了藏在其中的戒指,這是一次真正的,鄭重且隆重的:求婚。
而歐仁妮拿著戒指喜極而泣,這么多年,她懼怕的并不是婚姻,而是害怕依附,失去尊重。
這里有一個令人心醉的細節,甜點是酒漬梨子,多丹本來從罐子里拿出一只,想了想,又換了一只,更美的梨子。
事實上,深夜時,當多丹走進歐仁妮的房門,那只更美的梨子,更像是歐仁妮的胴體。
男歡女愛,男人當然也可以有如山如海的深情,但男人的深情之中,總會有點欲,才能有Passion,對于多丹,便是這只晶瑩柔軟的酒漬梨子了。
在一罐子梨子之中,他獨選了這一只,最像歐仁妮的這一只。
兩人召集親朋好友,宣布了即將舉辦婚禮的喜訊。
那場在盛夏的綠蔭下的聚餐,光影婆娑,拍得宛如雷諾阿的油畫。
電影片段
雷諾阿的油畫
可最美的時候,亦是最后的時候,沒過多久,歐仁妮又暈倒了,依舊沒有診斷出病因,然而歐仁妮在她最愛的夏天的某一個夜里,徹底睡去再也醒不過來。
婚禮變成了葬禮,無言卻肅穆。
這時候,片子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三,甚至更多,美食雖然很美,但愛情卻平淡無奇,雖在大眾的眼光里看起來,他們的婚禮,更多是出于日積月累的習慣,而已。
然而,歐仁妮去世之后,多丹是如此的痛苦,作為一個以食物為天的廚師,他一連幾日不進食,這個世界對他沒有了意義。
他變得不可理喻地易怒,轟走了所有新來代替歐仁妮的廚師。
唯一能讓他平靜的是學徒寶琳,因為這是他和歐仁妮的共同選擇,而且歐仁妮曾親口跟他說過,寶琳有天賦,她很珍視。
盡管多丹和歐仁妮沒有結婚,也沒有一兒半女,如今再看寶琳,好比在精神上得到了延續,比血緣更難能可貴。
多丹帶著寶琳,試菜、品菜,為了宴請王子做準備,一邊面試新的廚師。
故事的最后,導演留了個開放式的結局。朋友帶來幾道菜,多丹品嘗過后,滿意地拉上了寶琳,迫不及待地出門,要親眼見見這位新的廚師……
導演沒有拍到新廚師,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是歐仁妮了。
鏡頭再轉,陽光灑落到廚房的窗臺上,歐仁妮問多丹:“我究竟是你的廚師,還是你的妻子呢?”
多丹給了她答案:“我的廚師”。對這個答案,歐仁妮很滿意。
在如今大多數人看來,廚師和妻子,廚師代表著一種雇傭關系,男人是高高在上的老板和雇主,而妻子,卻是男人立下承諾,想要相伴一生的人。怎么算都是,妻子大于廚師。
但對于歐仁妮而言,讓“美食屆的拿破侖”的多丹認可她的廚師身份,成為與他并肩戰斗的隊友,這是對于她個人價值的肯定,大大地高于情,高于性,或者生育特質,婚姻的保證。
我在看著這部片子的時候,看到歐仁妮,我仿佛看到了身邊很多法國閨蜜的影子。
她們都如歐仁妮一樣,獨立、堅強、固執,甚至有時盲目樂觀,只為了讓自己的生活,一直在夏季。
以我在法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經歷,我發現法國女人對于物欲的執著程度,真的相對較低。她們并不特別執著那些用錢買到的豪華與奢侈,換個角度來說,她們對于世界的緊張和焦慮,沒有那么緊急。
所以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選擇伴侶方面,她們都會更多地聽從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對方的條件和經濟。
我們可以把這個看成一種品質,但我覺得這里面的社會因素是,在發展了幾百年之后,法國早就階級固化了,分層穩定,基本不太可能有暴富的機會,長時間里,靠一個人的收入,很難養活另一個人,并擁有優渥的生活。
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人都必須工作,才能養活自己。既然跟誰結婚,都要去工作賺錢,那么法國女人在擇偶時,更看重的是,自己是否能擁有自主權,得到尊重,就像歐仁妮一直拒絕的原因就是在擔心,婚后不再能自主選擇關上那扇門而已。
如果僅僅按照生存能力而言,一生要強的中國女人,絕對不會輸于任何人。
可中國女人和法國女人最大的分歧點就在于,中國女人對男人還是有期待的,而法國女人從一開始就完全放棄了對男人期許,她們只期許自己。
在片中,兩人一起烹飪二十年,研究食譜、制作菜肴,然后一起吃掉,已經達到了高于婚姻,另一種靈魂高度默契的狀態。
就像代表著兩人默契,或者說代表著這份慢熱愛情的Pot-au-Feu,始終在小火咕嚕著,不會突然沸騰,也不會突然燒干。
因為鍋蓋嚴實密封,使得湯汁在鍋里,化作水蒸氣又碰壁落下,周而復始,反而讓關系保持得更加持久而不破裂。
這世界上最堅固的感情,從來都不是一紙婚約框來的,而是日積月累,天天日日地累積,很平庸,也很平淡,甚至有點無聊,然而勝在真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