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必新
2025年2月21日,“全國網絡普法行”活動在貴州貴陽啟動。作為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以“E法黔行”品牌為引領,依托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探索出一條法治宣傳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這一實踐不僅彰顯了技術對法治建設的賦能效應,更為全國網絡普法工作提供了可復制的“貴州經驗”。
技術賦能普法:從“單向傳播”到“精準觸達”
傳統的普法模式往往依賴單向的法律條文宣講,而貴州通過技術革新實現了普法內容的場景化、互動化與精準化。例如,“E法黔行”網絡普法品牌通過短視頻矩陣,將“法言法語”轉化為“網言網語”,在抖音、微信等平臺高頻推送反詐案例、法律解讀等內容,相關話題累計瀏覽量超1.2億次。更值得一提的是,貴州推出的“法管家”AI大模型,依托華為國產化算力體系研發,可提供智能法律問答、合同審核等服務,成為全國法律領域首批垂類大模型應用,極大降低了公眾獲取法律服務的門檻。
此外,貴州創新性地將普法融入線下場景。例如,在“村超”足球賽現場打造“反詐街”,結合民歌、卡通形象等民俗元素創作反詐短視頻,使法律知識在娛樂互動中深入人心。這種“技術+文化”的融合模式,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突破了傳統普法的時空限制。
技術驅動治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
技術不僅改變了普法形式,更重塑了社會治理的邏輯。貴州通過大數據立法與司法保護的協同創新,構建了覆蓋網絡空間的全鏈條法治保障體系。自2016年起,貴州頒布了全國首部大數據地方性法規、首部省級大數據安全保護法規等,成為大數據領域立法最多的省份。這些立法成果為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新興領域提供了法律依據,有效遏制了網絡犯罪的高發態勢。
在實踐層面,貴州依托“網絡立法聯系點”機制,將華為云上屯數據中心、貴陽大數據科創城等科技園區納入立法調研范圍,通過技術手段實時收集企業、公眾的法治需求,推動立法與治理的精準對接。
技術支撐體系:從“分散探索”到“生態共建”
貴州的實踐表明,技術賦能的法治建設需要多方協同的生態支撐。一方面,貴州成立網絡法治建設研究中心,組建36人專家庫,聚焦網絡法治難點開展專題研究,為立法與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全國網絡普法行”系列活動,聯動北京、河南等五省市,形成跨區域協作機制,推動法治資源的共享與經驗互通。
技術生態的構建還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完善上。貴州依托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優勢,建設數據中心產業集群,為法律服務的智能化、網絡化提供算力保障。例如,“法管家”大模型的運行即依賴于華為云上屯的國產化算力體系,確保了法律數據的安全性與服務的穩定性。
未來展望:技術深化與法治普惠的共生之路
貴州的探索為全國提供了三點啟示:其一,技術應用需與地域特色結合,避免“一刀切”;其二,法治建設需強化“立法—執法—普法”閉環,形成協同效應;其三,應注重技術倫理,防止算法偏見對司法公正的潛在影響。
未來,隨著5G、區塊鏈等技術的普及,法治宣傳可進一步向虛擬現實、元宇宙場景延伸,例如通過VR法庭模擬讓公眾沉浸式體驗司法流程。同時,需加強技術賦能的普惠性,針對老年群體、偏遠地區居民設計適老化、低門檻的普法工具,真正實現“法治陽光普照”。
結語
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在貴州的啟動,不僅是法治宣傳形式的迭代升級,更是社會治理模式的一次深刻變革。通過技術賦能,貴州將法治從“紙面條文”轉化為“指尖服務”,從“事后懲戒”轉向“源頭治理”,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社會提供了生動樣本。這一實踐印證了一個核心命題:在數字時代,法治建設唯有與技術同頻共振,方能行穩致遠。
(作者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原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