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萌芽。
最近好幾個家長都跟我發愁,提出了一個同樣的擔心,就是:
孩子的閑暇時間,基本上都被手機占據了!
我曾接觸過這樣一個孩子,他已然深陷短視頻的 “泥沼” 難以自拔,每天沉溺其中刷短視頻的時間至少超過3小時。
如今,這孩子都上六年級了,在校內的學習成績還算不錯,可讓人揪心的是,每晚 7 點前就早早完成了作業,從那時一直到 10 點睡覺前的這段時間,他竟全都耗費在刷某音上。
家人見此情形也很慌,試圖強行管控。
但只要不給手機,孩子就像是變了一個人,跟家長吵鬧、撒潑、吼叫,甚至上手搶奪,那股執拗勁兒逼得家長毫無辦法。
我第一次跟這孩子上課的時候,開門見山地問他:“你覺得看短視頻時,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脫口而出了兩個詞:“爽、快樂!”那 語氣里還帶著一絲激動和滿足。
我追問:“為什么你非得看短視頻?”
“因為日子太無聊了!”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像一記重錘,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
孩子如此簡單地將日常生活定義為 “無聊”,把短視頻視為 “爽” 與 “快樂” 的來源,背后反映的是他大腦正遭受短視頻的 “侵蝕”。
正如牛津大學提出的年度詞匯“腦腐”所形容的那般情境,孩子的思維狀態著實令人擔憂。
各種短視頻平臺,不少創作者們為了博眼球、賺流量,不惜扮丑賣傻,用各種怪異的表情、離奇的動作,拼湊出一場場視覺 “鬧劇”;
△還打著#兒童視頻#的tag△
還有那為了迎合大眾的搞笑段子,充斥著淺薄的對白,毫無內涵可言,將低級趣味發揮到了極致;
更有那滿滿當當的、千篇一律的跟風模仿,投其所好的“精心設計”,卻總能讓孩子看得如癡如醉、津津有味。
為何孩子如此輕易就深陷其中?
究其根源,這些短視頻深諳 “吸睛之道”,它們精準地拿捏住了孩子的心理!
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荒誕的情節設置,刺激孩子的大腦大量分泌多巴胺,讓孩子瞬間沉浸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之中。
這種靠即時快感 “腐蝕” 孩子的現象,與百年前的不良行為有著相似之處。
如今,我們用一個更貼合時代的詞匯形容 ——“精神辣條(鴉片)”。
這樣的危害具有永久性,一旦陷入,逆轉難度極大。
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
▌習慣了即時刺激帶來的滿足,孩子將無法忍受持續學習帶來的延遲滿足!
學習是需要孩子付出時間、集中注意力、深度思考并進行觀點輸出等多方面的努力,過程漫長且艱辛。
相比之下,孩子會覺得學習的 “收獲” 來得太慢,看不到盡頭,遠不如看短視頻獲得的 “快樂” 來得容易, 長此以往,孩子的注意力重心必然發生偏移。
哪還能忍受地住學習的極度無趣和克制生活!
▌損傷深度思考的能力,無疑是毀掉一個孩子的惡毒方法。
起初,孩子只是懶得啟動思考的開關,遇到問題習慣性地依賴現成答案;
接著,便會從心底滋生出不愿思考的抵觸情緒,凡事淺嘗輒止;
到最后,大腦徹底喪失思考的機能,面對問題時茫然無措。
這一步步的演變,就如同久臥病榻之人,雙腿長久得不到鍛煉,肌肉逐漸萎縮,直至失去站立與行走的能力。
一個喪失深度思考能力的孩子,且不說在未來科技浪潮中駕馭 AI 這般高難度的挑戰,恐怕就連掌控自身的生活、學習節奏,做出明智抉擇都成問題!
說實話,在當下這個互聯網高度普及的時代,各大平臺似乎都達成了一種默契,紛紛上線了所謂的 “青少年模式”。
不管是社交領域的巨頭微信、QQ,短視頻界的流量擔當抖音、小紅書,還是視頻播放平臺中的佼佼者騰訊、優酷等等,無一例外。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互聯網行業為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邁出的一大步,給家長們吃下了一顆 “定心丸”。
然而,當我們真正深入探究這些青少年模式的實際效用時,我不得不誠懇地奉勸大家一句:
它們中的大多數,真的僅僅只能起到一點心理安慰的作用,說 “聊勝于無” 都算是比較委婉的評價了。
當我打開某音,將模式切換為未成年人模式,并且把孩子年齡精準設定成 8 歲時候,我看到了都是什么樣的青少年模式啊。
在隨后刷了十多分鐘視頻的過程中,推送而來的幾乎都是些信息量極度匱乏、毫無營養的內容。
誠然,平臺的確借助這一模式讓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那些低俗惡俗的短視頻,可難道就任由這些 “毫無營養” 的短視頻,成為持續 “投喂” 孩子的精神 “飼料” 嗎?
它頂多只能算是“安慰劑中的安慰劑”罷了!
究其根源,當下平臺背后的算法實在是太過強大,強大到令人心生無力之感。
即便孩子們主觀上并未刻意去搜索不良內容,算法卻如同一個無孔不入的“隱形操控者”。
它能夠憑借孩子在視頻頁面的停留時間、搜索過的關鍵詞,乃至點贊收藏的行為軌跡,精準無誤地推送那些迎合孩子喜好卻可能毫無價值的視頻。
在算法的 “魔咒”下,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
如何破解?我的結論是:
杜絕孩子看短視頻的行為
對于12歲以下的孩子,家長需要更多的直接干預;
而對于12歲以上的青少年,需要更多的溝通和思辨的介入。
1、物理隔離:筑牢第一道防線
我們可以設立 “無手機時段”,即全家共同商議并制定 “無手機時間段”,這是極為關鍵的起始步驟。
例如,每晚飯后的 1 小時,全家人一致放下手中的電子設備,讓這段時光回歸純粹的親子互動、交流與休閑。
另外,還可以打造無電子設備空間,臥室與孩子的學習區應成為孩子遠離電子誘惑的 “凈土”。
堅決不在這些區域放置電子設備,將電腦、手機等通通 “請出去”。
同時,為已有的電子設備設置復雜且孩子無法破解的密碼,從物理層面上斷絕孩子私自使用的可能性。
并且考慮將孩子的學習設備升級為專業的學習機,它專為學習場景設計,能屏蔽諸多無關信息;
手機也可替換為兒童青少年手機,如小度青禾,這類手機具備強大的家長管控模式,家長可根據孩子的日常安排靈活設置使用權限,確保孩子使用手機時處于安全、有益的范圍內。
2、硬核興趣:搶占孩子心智高地
研究算法,揭秘短視頻算法。如果孩子實在脫離不了短視頻,不妨引導他們深入探究短視頻背后的神秘世界 —— 算法邏輯。
通過激發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對短視頻的利弊有清晰認知;
同時也能拓展孩子的科學思維,帶領孩子一步步拆解短視頻是如何依據用戶行為精準推送內容的。
就好像我家倆孩子基本上不刷平臺短視頻,我問他們“你們為什么不看”,孩子說“垃圾短視頻太多了,小腦會萎縮”。
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也是他們從科普書籍中,從學編程研究算法過程中學到的。
當孩子了解到自己看似不經意的每一次點擊、停留,都被算法牢牢 “掌控”,進而推送出大量同質化、低營養的內容時,他們便能以一種理性的視角看待短視頻,從心理上降低對其的依賴。
用知識武裝頭腦,如同給孩子戴上了一副 “防沉迷眼鏡”,讓他們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
此外,我們還可以多開展高反饋密度活動,鼓勵孩子積極報名參加機器人、編程、科創等充滿魅力與挑戰的活動。
想象一下,當孩子憑借自己的雙手與智慧,成功造出一臺活靈活現、功能十全的機械臂時,那一刻內心涌起的成就感,絕非刷 100 個短視頻所能比擬。
這種實實在在的成果反饋,會讓孩子深深著迷,他們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會從虛擬的短視頻世界轉移到充滿無限可能的創造領域。
每一次的編程調試成功、每一個科創小發明的誕生,都是對孩子努力的最好回饋,也是他們成長路上的璀璨勛章,讓他們挖掘出生活中不無聊的成分,不再覺得生活乏味無趣。
3、制造專注場景:拓寬孩子視野版圖
設定明晰學習目標。幫助孩子設定明確、具體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目標至關重要。
我開頭說到的那個孩子,我帶他走出短視頻漩渦也是用這個方法,通過挖掘他的潛力和學科渴望,重新立一個更為長遠的學習目標,進而優化他的每日安排。
剛開始執行一周時,他的短視頻時間就從三小時銳減到一個半小時。
孩子內心都有進步的渴望,當喚醒孩子的內心的學習目標,讓他們的學習生活有了方向感與節奏感時,孩子就不至于在課余時間因無所事事而陷入短視頻的 “溫柔陷阱”。
此外,還可以豐富課余生活體驗,讓孩子的視野變得更加寬廣,生活豐富多彩起來,短視頻的吸引力自然就會相形見絀。
我們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帶孩子走出家門,去博物館感受歷史的厚重、去科技館探索未來的奧秘、去大自然中領略山川湖海的壯美。
就像我寒假帶孩子去參加大灣區的研學營,
當孩子親身拆解過機械臂,
探究其中蘊含的機械原理;
親手編寫代碼,
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小程序;
在宏偉壯麗的港珠澳大橋上,
親身感受人類工程的磅礴偉力與智慧結晶時,
他們內心所收獲的震撼與成長,會讓短視頻那點靠短暫刺激帶來的多巴胺快感,變得微不足道。
此時,孩子眼中的世界變得如此精彩,他們又怎會甘愿被困在一方小小的手機屏幕前呢?
歸根結底,孩子沉迷短視頻的本質原因,是現實生活太過蒼白單調。
唯有全方位地為孩子打造一個充實、有趣、富有成長機遇的生活環境,精神需求,才能真正搶回孩子被短視頻分散的注意力,助力他們邁向健康成長的光明大道!
你說是不是?以上共勉。
對于“ 短視頻現象 ”大家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如果你身邊也有同款現象,
請一定要及時轉發給他們看,
及時止損、防范于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