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代碼輸給了凡人五險一金
封面 I 豆包AI
作者 I 黃家俊
報道 I 品牌頭版
2025年2月,上海徐匯西岸智塔的寒風中,一條“周健還錢!瀾碼欠薪!"的刺眼橫幅,將昔日AI明星企業——上海瀾碼科技有限公司拖入輿論深淵。
曾以"李開復關門弟子""ACM世界冠軍"光環加身的創始人周健,此刻正深陷欠薪裁員的泥潭。
這家估值曾沖上15億的行業黑馬,在兩年內上演了從資本寵兒到"賣房填坑"的急速墜落。
這場崩塌比劇本更荒誕:2023年8月剛獲得數千萬A輪融資,2024年10月就停發了工資社保,2025年初的裁員潮更是讓公司從百人團隊銳減至20人。
討薪員工苦笑著計算:每月200萬的工資窟窿,800萬欠薪足夠買下創始人引以為傲的"ACM冠軍"頭銜。
“我對初創的一切幻想都被這家公司給澆滅了。”一位被裁員工憤怒地吐槽道。
2025年1月,瀾碼科技突然單方面解除15名員工的合同,在拖欠工資3個月、社保4個月、公積金5個月的情況下,卻僅僅承諾分期支付賠償。
但早已對公司失去信任的他們,拒絕簽署裁員協議,想以此保留申訴權利。
圖源:小紅書@小紅薯601FF15E
創始人周健聲稱“已支付三分之二賠償”,但員工卻滿心質疑:“要是真賣房自救,為何到現在錢還沒影?”
更慘的是,在全球都被AI攪得火熱的時候,瀾碼的公眾號卻在2024年10月停止了更新。
武漢分公司的員工都是一問三不知,社保補繳還需等勞動仲裁結束,這一來一回,沒準得耗上一年。
為此員工苦笑著說:“等一年后,公司還在不在都兩說。”
瀾碼最鼎盛時,人數都沒破百,僅剩的50人,也在這次裁員后走了三分之二。
停薪、裁員、社保斷繳,打工人被迫成了這場泡沫戰爭里的炮灰。
圖源:鳳凰網財經
周健的履歷曾是瀾碼的“金字招牌”:上海交大計算機碩士、ACM世界冠軍、依圖科技10號員工……
可員工卻吐槽他在管理上“像寫代碼一樣隨意”,決策剛愎自用,把公司內部搞得一團亂。
行業人士曾直言:AskXBOT產品概念超前卻難落地,企業級的AI Agent就如同“元宇宙”,聽著酷卻賺不到錢。
事件越鬧越大,網友們也吵翻了天。有人怒罵周健 “拿著名校光環和明星背景割韭菜”,也有人感嘆 “連字節跳動的 AI 產品都沒成功,初創公司又能撐多久?”
據爆料,AskXBOT早就因為“模型理解力差、客戶付費意愿低”陷入了僵局。
最諷刺的是,2023年瀾碼科技還被媒體稱為“中國版AutoGPT”,不僅融資幾千萬元,徐匯區政府還將其列為重點項目。
令人唏噓的是短短一年,這家明星企業就從“風口寵兒”淪為了“討薪主角”。
據員工透露,按每月約200萬的工資支出來算,瀾碼至少欠了員工800萬薪資。
瀾碼科技的高光開局,可以說是技術天才與資本的一場狂歡。
2023年橫空出世的瀾碼,以“企業級AI Agent平臺”AskXBOT殺入市場,宣稱要讓大模型成為企業員工的超級助手。
隨后資本瘋狂押注:IDG、聯新資本等機構豪擲數千萬A輪融資,上海徐匯區政府也把它當成重點扶持對象。
周健曾放言:“專家知識數字化是AI Agent的制勝法寶”。
瀾碼也曾一度被視為“中國版AutoGPT”的希望。
圖源:小紅書@趙宏民
可誰也沒想到,光環背后卻暗藏著裂痕。
AskXBOT宣稱能用自然語言定制企業智能體,服務市監局、保險公司等場景。
盡管標榜著“企業級AI Agent”,可實際上,產品問題一大堆:
大型模型理解力不足,無法處理復雜的企業業務流程,錯誤率比人工審核還高30%;客戶評估體系缺失,金融、醫療等垂直領域需要深度定制,瀾碼卻拿不出落地案例,導致產品難以規模化盈利;字節跳動、智譜等大廠迅速推出類似產品,瀾碼科技毫無優勢可言。
員工吐槽公司管理混亂,隨意到說砍掉一個部門就砍掉,一點不猶豫;沒有明確的KPI考核制度下,項目進度全憑創始人拍板。
更離譜的是,在資金鏈斷裂前,管理層竟對欠薪問題“閉門造車”,直到員工集體抗議才被迫回應。
圖源:微博@香蜜女孩22
如今周健也承認道:“管理失誤是致命弱點。”
行業分析指出,AI Agent賽道看似性感誘人,實則要面臨:技術落地難、客戶買單意愿低、盈利模式模糊這“三座大山”
2024年,VC/PE支持的中企IPO總量創十年新低,資本都在悄悄撤離。一位風投經理坦言:"2024年后,我們只投能6個月內盈利的AI項目"。
上海風投人士總結了瀾碼的困境:產品無特色、融不到錢、客戶不買單。
2023年融資高潮期,瀾碼估值沖上了15億。現在的周健正試圖通過并購自救,但員工卻反問道:
一個空殼公司,誰會來接盤?
數據顯示,全球AI領域融資額同比暴跌52%,中國早期項目死亡率達87%。
所以瀾碼科技并非孤例,類似的還有估值90億元的縱目科技高管卷款跑路,柔宇科技破產清算。
清科數據顯示,2024年中企AI領域融資額同比減少了40%,加上Meta、谷歌等大廠推出開源工具,進一步擠壓了初創公司的生存空間。
Runway公司CEO直言“AI公司時代已結束”。傳奇投資人杰里米·格蘭瑟姆警告:AI炒作是經典泡沫,破滅風險巨大。
數據不會說謊,2024年AI新創企業估值腰斬,超微電腦股價暴跌80%,Stability AI月虧3000萬美元,OpenAI預計2029年才能盈利。
圖源:豆包AI
整個2024年,AI創業賽道就像進入了 “死亡季”。
有太多創業者沉迷于“技術改變世界”的幻覺之中,卻不知技術理想早該向商業現實低頭。畢竟,AI創業不是寫代碼,而是做生意。
盲目燒錢、忽視需求、“靠輸血活著”的公司,都將在資本寒冬里慢慢凋零。
其實AI創業得平衡兩點:一是扎根實際場景,避免空中樓閣;二是敬畏管理,技術天才也需補足商業課。
經緯創投張穎曾言:“創業者傾家蕩產式自救,都是徒勞無功的。”周健賣房填坑的悲情故事,恰恰印證了這一忠告。
一般來說,加入AI初創公司的年輕人,大多是被“改變世界”的熱血感召,很容易忽略行業潛在風險。
網上曾報道,某大模型公司員工為趕項目周末無休,可產品方向月月變,最后員工都成了“打雜廚師”。
所以,打工人得警惕“信仰充值”,理性選擇賽道。在行業寒冬下,“風口”可能不是機遇,而是深坑。
瀾碼科技的崩塌,給AI的狂熱時代狠狠潑了盆冷水。
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再炫酷的技術,也需經得起商業化的“996拷打”。
正如紅杉資本報告所言,AI的應用層缺乏標桿案例,創業者得從“技術秀肌肉”轉向“解決真問題”。創業者們應少談“顛覆”,多算賬本。
打工人切勿為“明星團隊”“融資新聞”盲目買單,優先選擇現金流穩定的公司。畢竟社保繳納記錄可比CEO的PPT靠譜得多。
當潮水退去,AI的終局不屬于泡沫,而是屬于那些扎根現實、敬畏周期的長期主義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