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四時,“聯合國軍”集中六萬大軍、320門火炮47輛坦克、50余架飛機對15軍所防守的五圣山主要陣地發動了進攻,特別是位于前沿的前沿597.9和537.7高地。
上甘嶺戰役就此打響。
事實上,盡管前線一開始戰況就陷入膠著,但位于上甘嶺以北20多公里的道德洞的十五軍軍部卻對前線戰況不甚了解。
時任15軍軍長的秦基偉在上甘嶺戰役前曾查看過前沿陣地,并根據前沿的情況,認為敵人不可能向五圣山發起進攻,因為五圣山地勢險峻,不利于敵人進攻,他分析敵人最大可能是在西方山、斗流峰方向,這樣做可以直接繞過上甘嶺高地,直取平坦大道入平康平原,直接威脅我軍側背。
秦基偉合理判斷,上甘嶺方向的戰斗應該是敵人佯攻。
當時,上甘嶺前沿拼死把消息傳遞到軍部后,立刻請求左右兩翼的三十八軍和十二軍各自對面的情況發來,因為上甘嶺前沿只有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以這兩個師的兵力,是不可能同時進攻幾個方向的。
任誰也沒有想到,上甘嶺戰役后來會演變成驚天動地的一場大戰。
一
時任志愿軍12軍副軍長地李德生在接到15軍發來的詢問點后,從地圖上找到了上甘嶺的位置。
根據多年的經驗判斷,李德生認定:
“敵人此番野心不小。”
李德生不像秦基偉一樣,戰前就上過五圣山,自然不知道五圣山地勢險要,不利于進攻,因為12軍當時在上甘嶺以東的金城地區防守,而且已經計劃好要在11月中旬撤至谷山地區休整,而且還是正在換防的途中。
當時,李德生是從地圖上看到五圣山,考慮到這里是志愿軍中部戰線的制高點,他本能的就想到,敵人可能是計劃奪取此高地,因為過了五圣山之后,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就能很輕松的進入平康平原。
想通了這一關節后,李德生就再也睡不著了。
1952年10月20日,上甘嶺戰役七天后,12軍正式接到三兵團命令,要12軍作為兵團的戰役預備隊,準備參加上甘嶺戰役。
當時,秦基偉已經知道了在前線的崔建功第45師的狀況(當時45師傷亡已經超過了3500人),立刻意識到45師已經無力擔負后續的作戰,因此緊急向兵團部請求增援。
時任12軍軍長的曾紹山立即下令,調正在向谷山地區開進的31師立即南返作戰,劃歸15軍指揮,隨時開赴上甘嶺作戰,并命令34師做好參戰準備,待命而動。
王近山立刻把撤回的31師91團派上了上甘嶺支援。
1952年10月26日,李德生代表12軍抵達兵團部領取任務,王近山當場就宣布,決定設立一個五圣山戰斗指揮所,由李德生統一指揮在前線的12軍、15軍所屬部隊以及顏伏所率領的炮兵第七師。
李德生返回12軍后,又從12軍34師、35師抽調了三個團一起開赴上甘嶺地區參戰。
二
在五圣山指揮所還未成立的時候,李德生就親自驅車趕往上甘嶺,與時任15軍軍長的秦基偉、政委谷景生及第45師崔建功師長會面,當面聽取了他們有關前線的情況,隨后又冒著炮火趕往德山峴前線指揮所。
一路上,李德生就已經在不斷的考慮如何打接下來的戰斗:
“這時,志愿軍前沿陣地已打成一片松土,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毀,戰士們反擊上去如何存身?僅存的幾條小坑道里缺彈、缺糧、缺水,敵人占領表面陣地、封鎖坑道口,我方人員進不去出不來,如何解決吃喝、保持體力、補充彈藥?前沿到縱深幾十里地翻山越嶺,敵人飛機、大炮層層封鎖,如何保證物資往前方運輸?陣地上的電話線經常被炸斷,如何保持通信聯絡?反擊時炮火如何配合?反上去怎么才能守得住?人多了會遭殺傷,人少了又怎么守?”
事實上,從10月20日以后,上甘嶺戰役便進入了第二階段,即坑道爭奪戰。
李德生11月初到前線,當時12軍31師91團已經到前線有一段時間,因此李德生直接打電話,詢問該團團長李長生,部隊在前線的情況。
聽了李長生以及其余人的匯報后,李德生幾乎是一瞬間就意識到,部隊前沿的彈藥供應以及伙食補充有問題。
上甘嶺戰役因為發起的突然,駐守前沿的部隊其實沒有多少準備的機會,15軍的彈藥庫雖然距離前沿只有四五公里,但因為戰斗激烈,無法供應消耗,而因為炮火封鎖的緣故,后方彈藥又很難運送上去。
至于伙食問題就更難,因為上甘嶺兩處高地其實面積都不大,防守很分散,那時一個連隊有一個炊事班,但戰時在坑道中,因為部隊分散問題,加上戰斗激烈,坑道內斷炊問題也很普遍。
《一個蘋果》的故事也是在當時情形下發生的。
李德生上任后,著重改善以上兩個問題。
對于彈藥運輸問題,鑒于敵人封鎖嚴密,李德生制定了分段運輸的模式,即發動團后勤到營、連單位,每隔五十米分為一段,并于沿途挖貓耳洞,就近藏放彈藥,趁敵封鎖不嚴密的時候再運輸。
這一小小的改變,不光改善了運送彈藥傷亡大的問題,還保證了前沿部隊擁有充足的彈藥。
至于伙食問題,李德生也想了高招。
李德生在五圣山后山腳741高地背面一個巖洞里,把團里十幾個連的炊事班都集中起來,晝夜不停地開伙蒸饅頭,并組織專門的運輸隊往前沿運輸,即便是在戰事最激烈,也能不間斷地往上送熟食,至于缺水問題,則是采取運送水果的方式。
李德生創造性的解決了前沿部隊的難題,以至于時隔多年后,31團團長李長生仍然感佩莫名:
“李德生同志一到前沿,就開展了軍事民主,一下子解決了部隊糧彈問題。”
三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上甘嶺戰役期間,12軍雖然也有所參與,但在宣傳中卻幾乎不提12軍的貢獻。
1952年11月某天,李德生在指揮所看地圖,突然發現參謀崔明禮悶悶不樂,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之前收到的戰報上,明明是12軍打的戰果,戰報上卻沒提。
崔明禮提到的這場戰斗,是11月2日12軍31團8連打的,該連在597.9高地堅守7小時,殲敵近千人,該連四班以輕傷三人的代價,殲敵400人。
李德生見是這個原因,就上前安慰,還嚴肅表示:
“噢,原來是為了這件事,我得告訴你,無論換哪個部隊上到陣地上打這一仗,為了保密,都得以15軍的名義出現。我們打仗,不是為了哪個部隊,更不是爭哪個部隊的功勞,我們是為了整個志愿軍,為了祖國,我們打的是軍威!國威!”
哪怕是時隔多年后,當有人提及上甘嶺戰役不宣傳12軍的問題,崔明禮就把李德生這句話拿出來告誡大家伙。
李德生跟隨12軍撤離朝鮮后,不久后升任軍長。
當年,李德生率部撤離上甘嶺地區時,是把陣地移交給15軍的,這也導致了后來通訊記者以及作家上到上甘嶺地區以后,采訪的都是15軍的干部戰士,這些戰士當然會講述自己的經歷,但也無形中忽略了12軍的作用,特別是31師的作用。
12軍不少指戰員為此都很氣憤:
“上甘嶺也是我們打的,提都沒提我們軍一個字。”
李德生批評他們:
“你這個想法不對頭,什么你們、我們,都是志愿軍打的。”
事后李德生特意把有意見、有議論的干部戰士集中起來開會,并在會上強調:
“不管怎么宣傳上甘嶺戰役勝利,都是志愿軍的功勞,你有功勞,黨和人民是不會忘記你的,不要計較這些。”
李德生任12軍軍長期間,在軍里特別下了一個規定,關于上甘嶺戰役的功勞,今后誰也不準再提,誰也不允許再爭。包括李德生在后來數十年歲月里,也從來不提自己指揮過上甘嶺戰役的事實。
1992年3月,已經退居二線的李德生生病住院,不少原來12軍的老戰友登門探望,又一次聊起了當年上甘嶺戰役的往事,強調只宣傳15軍不公平。
李德生在病床上勸慰,不要再去計較這件事:
“我很早以前就和秦基偉同志溝通過,上甘嶺戰役是12軍和15軍共同打的。后來秦基偉同志還專門強調過,12軍是上甘嶺戰役勝利的保證。”
可即便如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有關上甘嶺戰役的宣傳,還是沒有12軍的蹤影。就連李德生的家人也不知道,李德生還有個“前線總指揮”的頭銜
李德生去世后,新華社播發了有關消息,這才公開了這一歷史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