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陽春三月野菜香”,初春在農村的田間地頭大量的植物開始長出脆芽嫩尖。你像鼠曲草、大薊、灰灰菜、苦碟子、苦荬菜、薺菜、馬蘭頭、荔枝草、水芹菜、茵陳、藜蒿等等。這些常人眼里的野菜,在生機勃勃的春天被人們端上了餐桌,大飽口福。
而筆者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種植物,它就是其中之一,號稱“婦女之友”的蒲公英。蒲公英大家都很熟悉,我們小學二年級課本中有一篇文章《蒲公英找媽媽》,其中主人公就是它。蒲公英很常見,但是很少有人去真正了解它。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認識并了解蒲公英背后的深厚植物歷史人文。
認識蒲公英、了解蒲公英
蒲公英,聽名字就知道它有來歷,說到它的名字,還有一個充滿愛的傳說。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姑娘患了乳癰,乳房又紅又腫又痛。在古代這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這位姑娘想不開投河自盡了。要說她也是命不該絕,當時剛好路過一位姓蒲的郎中將它救了下來。
了解事情經過之后,這位姓蒲的郎中帶著它在荒地里找到了一株野草搗爛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癰上,果然不日而愈。后來這一家人為了表達對這位姓蒲郎中的恩情,便將這種野草稱之為蒲公英。在唐代古籍《唐本草》中就有記載:“蒲公英,主婦人乳癰腫”。
蒲公英也叫黃花地丁、黃花苗、黃花郎,因為蒲公英的花是黃色的,根就像釘子一樣扎入土壤中,因此得名。也有人叫它、奶汁草、奶漿草,因為這種植物折斷之后會流出類似于苦荬菜一樣的白色汁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就有提到,說:“蒲公英,莖中有白汁,如奶汁,故有奶汁草之名”。
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初春冰雪融化之后發苗,莖生葉鋪地而生,呈蓮座狀。到了春末,它的基部就會抽出花莖,花就開在莖的頂部,金黃色,猶如縮小版的向日葵。它的果期在夏季,果實倒披針形,有白色的冠毛,風輕輕一吹就四處飄散。蒲公英是農村很常見的一種野草了,你像田間地頭、河岸沙地,隨處可見它的身影。
蒲公英的價值
蒲公英是一種非常低調且有價值的植物,首先它初春長出來的嫩苗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野菜。特別是在北方,很受老百姓的喜愛。人們會在初春的時候采摘它剛長出來的嫩苗,清洗干凈直接蘸黃豆醬吃或者夾在面餅里吃,苦中回甘,也可以涼拌、作餡或者煮粥。
蒲公英在我國食用歷史非常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著色至唐代,《新修本草》里說:“蒲公英草生平澤田園中,莖、葉似苦苣,斷之有白汁,堪生啖”。此外在清代《隨息居飲食譜》里亦有記載:“蒲公英嫩可為蔬,老則入藥”的說法。可見蒲公英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熱衷將它作為野蔬食用。
蒲公英除了能吃,同時它也是一種常用的傳統中藥材,其全草均可以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散結之功。你像女性乳結、乳癰就可以用到蒲公英,因此蒲公英被稱之為“婦女之友”。另外你像毒蛇咬傷、感冒發燒、扁桃體發炎以及殺菌消炎也都可以用到蒲公英。
相傳在二戰的時候,盟軍士兵受傷,當時士兵們就是用蒲公英的汁液來消毒的。所以如果你也喜歡吃野菜,那么我們出門踏青的時候遇到它,可千萬不要錯過了。不管是將它作為野菜食用,還是將它曬干泡茶喝,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農民朋友了解了嗎?
好了,今天的問終究寫到這里了。大家對于蒲公英了解了嗎?你吃過蒲公英這種野菜嗎?在你的家鄉有蒲公英嗎?大家有什么想說的,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