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顧小白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3700字)
王府井、貴友大廈、燕莎,這些名字不僅是中國商業史上熠熠生輝的標志之一,更是兼具中國商旅的文化內涵,象征繁華與歷史的交織。
然而,不久前的一紙公告,卻似乎讓這些名字增添了一絲異樣的晦澀。
近日,滬市上市公司王府井公告稱,自2025年4月1日起,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北京燕莎友誼商城金源店及北京貴友大廈金源店將停止經營。
事實上,王府井旗下的業態或門店,近幾年一直處于相對動蕩的態勢之中。
比如,除了上述公告提及的停止經營,旗下的另一大標志性門店——“中華老字號”北京西單商場也在年初終于邁出了停業整改的步伐。
更早前,緊鄰天安門廣場和北京飯店,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入口“金街金角”的新燕莎金街購物廣場也早已閉店改造。
再早之前,旗下包括廣州、烏魯木齊、南寧、福州等地的百貨店也都已先后關閉。
王府井近幾年的經營業績,同樣表現出了較大的波動。
通過深入觀察,正經社分析師發現,王府井運營及業績的波動,除了受到整體經濟環境和行業波動的影響,跟其自身應對市場變化相對緩慢的節奏也不無關聯。
1
商業貴族大幅失色
提到上市公司王府井,就不得不提地理上的王府井商業街。
地理上的王府井,是承載著700多年歷史滄桑的古街。自元朝奠基、清朝定名以來,便一直是京城商業的璀璨明珠,被譽為“中華商業第一街”。它見證了北京從荒涼冷清到繁華熱鬧的變遷,承載了無數商賈云集、游客絡繹不絕的盛況。
上市公司王府井,承載其名,就誕生于這條歷史悠久的街道上。
1955年,王府井前身——北京市百貨大樓正式開門營業,它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店”,是新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商場,也開啟了王府井商業街的新篇章。
此后的1994年,王府井正式在上交所掛牌上市;1996年,實施百貨連鎖戰略,開始向全國布局。
貴友大廈,同樣承載著京城曾經的商業文化,以及無數人的情懷與回憶。它1990年開業,曾是長安街建國門外的標志性建筑,還是“北京首個有滾動電梯”的商場,這成為了當時的流行標志物。
開業之初,只有獲得“請柬”的顧客才能光顧,而請柬的發放對象主要為外籍人士、部分高收入群體等。普通市民若擁有一張貴友請柬,不僅意味著購物資格,更成為社會地位與時尚品味的象征。
也因此,坊間流傳著“貴友開業時人山人海,沒請柬只能在門口張望”的故事,這成為了北京商業傳奇的一部分。
此外,貴友大廈緊鄰著友誼商店,而友誼商店就是外賓特供商場,明確要求使用外匯券才能購物。貴友大廈雖無此明文規定,但高端定位與商品結構(如進口奢侈品、時尚新品)使其成為外匯券持有者的重要消費場所。其商品和服務天然帶有“洋氣”標簽,在此消費是當時進一步彰顯社會地位的符號,這也是計劃經濟末期特權消費的余韻。
盡管貴友大廈是在人為制造“稀缺性”,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對當時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初期的一種商業試探和創新,極具開創性。
燕莎,1992年作為中國首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誕生于北京的亮馬河畔,這里也是使館區,全稱為燕莎友誼商城。這座以“燕京之莎”命名的商場,甫一問世便成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象征之一。
與同期貴友大廈的“請柬入場”相似,燕莎以進口奢侈品、自動扶梯和外匯券消費門檻,構建起高端消費的“特權場域”。
彼時,北京市民也以“逛燕莎”為榮,即便不購物,隔著玻璃櫥窗欣賞進口的奢侈西裝或手表,亦是一種“與國際接軌”的儀式感。其選址使館區的深意更顯微妙:既服務外籍人士,又成為本土精英窺探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
時至今日,貴友大廈和燕莎早已悉數并入了王府井旗下。然而,在當前的商業語境中,作為“曾經的商業貴族”,王府井已經因為停業、整改、業績波動等因素而大幅失色。
2
運營數據大幅走低
通觀王府井最近十年的運營數據,營收于2016年首次突破兩百億元關口,當年實現營收234.80億元。此后的2017年至2019,營收雖然一直保持在兩百億元以上,不過增長極為乏力,分別實現營收260.91億元、267.11億元、267.89億元,增長率分別為11.12%、2.38%、0.29%。
這增長率自然無法令市場及投資者滿意,但至少保持在了增收的區間。而進入2020年以后,營收暴減超過一半,且一直波動至今。
具體來看,其2020年至2023年分別實現營收115.36億元、127.54億元、108.00億元、122.24億元,增長率分別為-56.94%、10.56%、-15.32%、13.19%。
2024年前三季度,王府井再次迎來了減收的局面,三個季度的營收分別為33.08億元、60.35億元、84.99億元,同比則分別降低了1.74%、5.40%、8.27%,降低的幅度呈現逐季擴大的趨勢。
與此同時,相比于營收的波動,利潤的波動幅度更顯劇烈,從2016年至2024年的九年間,有五個年份同比下降。
其中2018年和2021年兩個年份實現的凈利潤最高,分別為12.26億元和13.78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65.27%和350.15%。
凈利潤最低也是同比降幅最大的兩個年份,則是2020年和2022年,凈利潤分別僅為3.06億元和1.36億元,同比降幅分別達到了67.61%和90.10%。
根據王府井最新的業績預告, 2024年,其歸母凈利潤預計將為2.6億元至3.5億元,同比預計將減少3.59億元至4.49億元,同比降幅預計將達51%至63%。歸母扣非凈利潤則預計為2.5億元至3.4億元,同比預計將減少2.96億元至3.86億元。
整體來看,正經社分析師發現,王府井2024年的業績表現至少倒退了16年,與2008年的業績幾乎相當。而2008年是其營收跨百億的首個年份,當年營收101.74億元,凈利潤為3.72億元。
3
轉型步伐較為遲緩
必須承認,伴隨著層出不窮的不同的網絡購物方式出現,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消費習慣等,都出現不小的改變。同時,整體的經濟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因而,王府井所在的商業零售行業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
王府井在2024年半年報中,就將自身營收的下滑原因,歸結于上述的外部因素。其宣稱,受市場環境超出預期的影響,自身的營業收入同比出現了下降。
事實上,外部因素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但自身內部因素同樣不可忽略。
在近期一篇閱讀量“10萬+”的報道中就提到:“現在的商場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有好的項目,4000個車位周末去能停滿。你能說商場沒落了嗎?只是好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開始下行,自身能力差的商場就被淘汰了。”
同樣是近期的一份媒體統計數據也顯示,截至2月18日,在已經披露2024年業績預告的23家百貨上市公司中,有9家出現了虧損,占比約39.13%;17家企業凈利潤出現下滑(部分與虧損企業重合),約占總數的73.91%。這一數據確實顯示了行業整體形勢的不容樂觀。
不過除此之外,仍然還有6家百貨上市公司凈利潤實現增長,約占總數的26.09%。在實現盈利的公司中,最高的增長率超過了200%。
或許盈利增長的公司中,各自的增長因素都不同,但也足以證明,整個市場的機會依然存在。而在整體的逆勢之中,考驗的就是企業的“內功”了。
王府井近期的公告中,多次提到其“當前正處于業態迭代的關鍵期和新業態發展的培育期”。同時宣稱,自身在近年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正“加快轉型變革,創新經營模式,提升經營質量”。
然而,正經社分析師觀察發現,王府井在轉型變革的速度和節奏上,還有著較大提升的空間。
以其旗下的北京西單商場整改為例,《北京青年報》在2023年7月就曾報道西單商場準備啟動整改,并爭取在2024年春節前動工,力爭2025年底以購物中心面貌全新亮相。然而事實是,直到2024年的最后一天才正式停止營業并啟動整改。
這與原訂計劃比較,推遲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
此外,免稅業務被王府井寄予了厚望,在2020年取得免稅牌照時,曾啟動過一波高調的宣傳攻勢。彼時的王府井股價甚至因之沖高至79.19元/股,是其1994年上市以來的最高股價。
到如今,王府井股價已經回落至了13元/股左右。短短四年多時間里,跌幅高達80%多。
在其取得免稅牌照一年以后,即2021年,王府井在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時曾宣稱,“正常進度下,今年(2021年)王府井免稅業務將進入實質運營階段。”同時明確表示,“海南的島內免稅店今年(2021年)肯定要開?!?/p>
然而,直到2023年,王府井免稅店才在海南萬寧正式落地。而且,當年免稅業務僅為王府井貢獻了1.87億元的收入,僅僅占總營收的1.53%。2024年,免稅業務也并未有明顯起色,前三季度僅貢獻2.04億元的營收,占總營收的2.40%。
在王府井獲得免稅牌照后,何時落地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重要議題?;蛟S因其進展緩慢,以至于有投資者于相關平臺直接開懟:“一直用正在積極、努力推進、即將、全力以赴、始終積極等詞回復投資者,麻煩積極實際回復下目前投資者最關心的免稅進展!”
而有媒體則評價王府井免稅業務為“最懵圈”業務,“自2020年拿到免稅牌照獲得短暫高光后,直到2023年1月,其首個免稅項目——王府井國際免稅港才在海南萬寧落地。然而,萬寧不是海南離島免稅的主戰場,其業務規模十分有限,遠不能和三亞乃至海口相比,在海南相當弱勢?!?/p>
一份最新的統計數據,或許正是對上述媒體評價的側面印證。根據??诤jP2月23日的數據,春運期間(1月14日-2月22日),??诤jP共監管離島免稅購物金額66.1億元,免稅購物人數81.8萬人次,購物件數564.2萬件。
顯然,王府井免稅業務的全年數據,甚至都無法與這份不到一個月的數據相提并論,份額占比實在太小。
同期,王府井盡管也公布了自己春節期間的免稅業務數據,卻沒有提及具體銷售金額,只說客流和銷售額都實現了增長。
當然,企業的“內功”絕非僅取決于轉型節奏的快慢,而是一項涵蓋戰略、管理與創新等的系統性工程。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就此展開深入探討。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業態最全的商業零售集團之一”,王府井的實力和行業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近年來其業績的大幅波動與轉型步伐的相對遲緩,不僅折射出傳統零售業態面臨的共性挑戰,更提示其在復雜市場環境中亟需強化內生動力與應變能力。【《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ぐ龠M·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