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初夏,朝鮮戰場上的第五次戰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這是志愿軍入朝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戰況異常激烈。當時,志愿軍在朝鮮戰場共有14個軍,彭帥果斷集結了其中11個軍,幾乎調動了所有可用的精銳力量,決心“哪怕付出五六萬人的代價,也要消滅敵人幾個師”。
4月22日黃昏,戰役正式打響。
第五次戰役
數十萬志愿軍戰士在夜色的掩護下,向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發起了全面進攻。志愿軍的攻勢如潮水般洶涌,美軍一度節節敗退。然而,戰局很快發生了逆轉。
美軍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強大的后勤保障,迅速穩住陣腳,并開始對志愿軍展開猛烈反撲。
回顧第二次戰役,美軍曾被志愿軍一路追擊至興南港,最終狼狽登船從海上撤退。然而,這一次美軍為何敢于反守為攻?
原因在于,志愿軍的后勤保障和武器裝備存在明顯短板。志愿軍的一次攻擊通常只能維持6至8天,之后便因補給不足而被迫停止進攻。美軍正是抓住了這一弱點,趁志愿軍疲憊不堪時發起反擊,導致志愿軍在攻勢結束后陷入被動。
志愿軍在阻擊敵人
在這場戰役中,志愿軍60軍180師在執行掩護任務時,不幸被美軍分割包圍,深陷漢江南岸,傷亡慘重,成為第五次戰役中最為慘痛的一幕。
在美軍的猛烈反擊下,志愿軍各部被迫向北撤退。美軍憑借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推進,迅速突破了志愿軍的防線,尤其是中部的鐵原地區,成為美軍重點進攻的目標。
一旦鐵原失守,志愿軍的整條防線將面臨崩潰的危險。為了阻止這一危機,彭帥緊急調集部隊,死守鐵原。
此時,志愿軍各部已陷入苦戰,彈藥和人員的消耗達到了極限。經過深思熟慮,彭帥決定將防守鐵原的重任交給損失相對較小的63軍。
63軍軍長叫傅崇碧,時年36歲,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將領。他16歲參加紅軍,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洗禮,經驗豐富。如今,他臨危受命,帶領63軍踏上了這場決定戰局的生死之戰。
傅崇碧
63軍的前身是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成立于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解放戰爭期間,這支部隊在華北戰場上屢建奇功,成為華北野戰軍的主力之一。1947年,63軍參加了著名的石家莊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傅崇碧率領部隊突破敵軍防線,成功攻占石家莊,為華北解放區的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8年,63軍又參加了平津戰役。在這場決定中國北方命運的大決戰中,63軍作為華北野戰軍的先鋒部隊,迅速突破傅作義部的防線,切斷了國民黨軍的退路,為平津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解放天津的戰斗中,63軍以頑強的戰斗作風和靈活的戰術,迅速攻占天津外圍陣地,為后續部隊的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9年,63軍隨華北野戰軍南下,參加了渡江戰役。在渡江戰役中,63軍作為主力部隊之一,率先突破長江防線,迅速占領南京外圍陣地,為解放南京奠定了基礎。隨后,63軍繼續南下,參加了上海戰役。在上海戰役中,63軍以頑強的戰斗精神和靈活的戰術,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防線,為解放上海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朝鮮戰場上,63軍再次展現了其頑強的戰斗作風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面對美軍的強大攻勢,傅崇碧巧妙利用鐵原的山地地形,將部隊化整為零,以連、排為單位,組織了多支防御分隊,部署在各個關鍵節點,對美軍進行節節抵抗。僅189師就組建了200多個防御分隊,同時派出戰斗小組在前沿與敵人周旋。
針對美軍不擅長野戰的特點,63軍在夜間派出作戰小隊,對敵人進行突襲,打得美軍措手不及。
戰斗的慘烈程度超乎想象。美軍常常出動坦克部隊開路,志愿軍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戰士們只能抱著必死的決心,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戰斗減員嚴重,到了關鍵時刻,63軍連機關干部、通信員、炊事員都紛紛拿起武器,沖上戰場。
經過13個日夜的浴血奮戰,63軍成功在鐵原阻擊了美軍,完成了任務。
鐵原阻擊戰
當部隊從陣地上撤下來時,彭帥親自前來迎接。眼前的官兵們個個疲憊不堪,衣服早已被鮮血和硝煙染得破舊不堪,許多人的衣服甚至成了粘滿血跡的布條。
看到這一幕,彭帥動容地說:“祖國感謝你們……”話還未說完,63軍的官兵們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悲痛,痛哭起來。
他們想起了這13個日夜的浴血奮戰,想起了那些長眠在戰場上的戰友們……
鐵原阻擊戰,63軍在大量殺傷敵人的同時,自身也付出了1萬余人的傷亡代價。傅崇碧見到彭帥的第一句話便是:“我要兵。”
彭帥堅定地回答:“給你兵,我給你補兩萬!”一周后,兩萬新兵補充進了63軍,為這支部隊注入了新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