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向往成為王陽明一樣通透的人,那么我們學習陽明心學目的是什么呢?
應是修煉自己成為一個變廢為寶的機器。
首先便是先把自己“變廢為寶”,格物便是讓自己真誠地看待自己,為善去惡。
我們要檢討自己的那些行為是否做得不好,然后糾正它。別人指責自己的缺點,檢討自己,如果真有,就糾正它;如果沒有,那么就堅決否認對方的毀謗,并用行動擊潰它。
1.真正的得道高人,看什么都順眼。
王陽明在《答劉內重書》中說,“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
跟樂觀的人一樣,看到什么事情都會覺得這有利于自己,得到的人同樣看到什么都會順眼,這是正如他看到的一切都是他內心的折射。
心胸狹隘的人,往往無法容人,實際上最容不下的是自己。
司馬懿曾說:“看人之短,天下無一人可交;看人之長,世間一切盡是吾師。”
所以,當你心里放過別人時,也是在放過自己。放下對別人的偏見,也是放下對“有我”的執念。
2. 過度養生,是自私自利的病根。
王陽明曾講:只“養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根。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養生先要養身。而王陽明卻認為,身體存在的意義只是承載靈魂。他雖說身心要合一,但是在身和心之中,王陽明更重視“心”的修煉。
所以,養生并沒有錯,但如果把養生排在頭一位,過度關注身體變化,從而謹小慎微,那就適得其反了。
對于生死觀也是如此,生死須敬畏,但要適度。養生是為了活的長久,但如果單純為了長久,而忽略了活著的意義,那么這是得,也是失。
同時,不少人為了“健康”,克制自己內心的想法,拒絕了很多生活中的好意和善舉。
成吉思汗曾問道士丘處機怎樣得長生。丘處機回答:清心寡欲為要。
如何清心寡欲呢?講的就是,不要過度養生。
3. 活在當下,須知萬物是吾身。
王陽明《碧霞池夜坐》一詩中“莫謂天機非嗜欲,須知萬物是吾身。”
古代的大學問家如莊子、朱熹等認為天理和人欲是對立的兩端。
然而王陽明卻認為如果明白萬物一體,皆是我自己,那么天理和人欲就可統一。
這個思想和孫子的虛實觀點不謀而合。
每個人都有好的及壞的念頭和行為于一身,我們要做的不是徹底解決問題,而是學著在問題中前進。
正如靈性和智慧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人們才會愿意去追求各種知識,做各種嘗試。
所以,要讓私欲要為自己服務,就要學會克己,克制自己,調整自己。
要承認,不完美的自己,才是真實存在的自己。
4. 使自己變好,便是利他。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來自孔子千古不變的利他主義。
一個懷有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穩,然后看到別人摔倒也愿意扶的人。
所以,要做到利他,首先,就要讓自己變好,自己做得好,也會影響他人,使他人變好。
其次,做了利他的事情后,不必急著得到結果,時間不會辜負你,但也不會欺騙你。
最后,要懂得知足。我們不能只顧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他人的存在,有一些東西不屬于自己,就把它給需要擁有它的人吧。
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懷。放開眼前路徑,不僅是為了容人來往,更是為了讓自己走得更遠。
愿我們都能擁有看什么都順眼,萬物皆吾身的心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