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如潮水逆流 唯獨心聲不息
文 | Esther
我是一個情緒極其內耗的人,即使不用鐵打的infj標簽來證明,稍微和我親近一點的人,也能感受到我的內耗。在生活中,會擔心自己一個小小的舉動會不會影響別人的心情;有病也會因為工作優先,糾結很久要不要去醫院看病;就連自己出去玩,把媽媽、弟弟拋置在家,也會稍稍自責是不是自己應該多陪他們。
而在工作中,這種內耗更是被無限放大,更可惡的是,這種情緒上的內耗并不會向外釋放,而是自我折磨。比如想提薪,我拖了整整半年,自我建設了三周左右的時間,才終于敢在微信上問。比如方案,我自認為自己還寫得不錯,卻在先審階段被打回來覺得不符合他們的定位,于是自己偷偷一改二、二改三,寫了N多個版本,最后卻只交付出其中的一版。比如請假,我加班太多,企業微信提醒我有20時長即將過期,我卻苦于不敢提調休或居家辦公。超過100的時長靜默地囤積在我的企業微信里,恍惚覺得自己好像是守財奴葛朗臺,只不過囤積的不是金幣,而是不斷過期的委屈。
其實,這種近乎自虐式的“周全”,從未成全過任何人。讓我無比煎熬的提薪申請,主管只是拉我坐了一下,便秒回答說可以;那些在文檔里層層疊疊的廢棄方案,其實無論哪個版本,客戶也只會有自己新的要求和想法;哪怕我居家辦公對所有的事情秉承著半監管的態度,而不是全心全意去負責,似乎這事情也不會有太多的損失。我的焦慮不過是在真空里燃燒的火,沒有觀眾,沒有回聲,只有自我灼傷的刺痛。
我一直清楚自己需要的是放下,需要少一點責任心,多一點自私,可就和有辭心沒辭膽一個道理,哪怕無比清楚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大腦的內耗與負責機制總是先一步作出反應。
我還有個和我很相似的女mentor。相似之處在于,她也很有責任心,往往因為這些無所謂的責任心而產生虛無感,所做不得回應;不相似的點在于,她算是我的上級,一旦有了上下關系,方案被駁回時總有些郁郁寡歡。除此之外,我和她的相處還算愉快,她是一位良師,也是能稍稍交心的好同事。
有一天她發給我一段話,向deepseek尋問工作疲憊時該如何調整自我。Deepseek如是說:
終極思考:責任的雙向性
真正的責任感包含對他人負責與對自己負責的雙向契約。就像飛機安全須知提示的「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幫助他人」,持續透支自我看似高尚,實則會瓦解你持續負責的能力。允許自己階段性「自私」,反而能讓你在責任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此刻的疲憊不是軟弱的表現,恰是深層自我在試圖與你對話。給自己三天時間,每天執行上述任意兩個小行動,你會發現「責任感」這個曾經壓迫你的重擔,可以轉化為更有彈性的內在力量。
這段話讓我觸動,也讓我豁然開朗,原來階段性的“自私”是可以被允許的。好在Deepseek沒有七情六欲,不然每次彈出“服務器繁忙”時,它也會因人類賦予的責任感而內耗嗎?
■ 編輯排版|Bettie
■ 圖片|來自AI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