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喬
編輯| 汪戈伐
圖片來自企業官方
2月21日,工業富聯發布2024年業績快報,全年營收達6091.35億元,同比增長27.88%;歸母凈利潤232.16億元,增長10.34%,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備受關注的云計算板塊營收占比首超五成,AI服務器營收大增超150%。
受業績提振,截至2月24日,工業富聯股價微漲至23.21元,市值達4609億元。
作為英偉達服務器的主要供應商,工業富聯趕上了AI熱潮。但最近風向有點變化,隨著超微電腦、英偉達這些海外AI概念股接連出現大幅回調,市場開始擔心工業富聯的股價和業績能否保持穩定增長。
畢竟AI板塊經過兩年熱炒,不少公司股價已經透支預期。現在行業波動期到來,工業富聯作為供應鏈企業也要接受更嚴格的審視了。
工業富聯的誕生源自鴻海精密(富士康)的轉型探索。2015年,創始人郭臺銘意識到代工模式增長受限,決定將旗下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創新業務拆分重組,成立獨立公司福匠科技。
2017年,福匠科技更名為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工業富聯),通過引入深圳鴻富錦等戰略投資者,重點布局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領域。
這次分拆不僅保留了鴻海的制造基因,更通過整合云計算、5G等技術,推動企業從傳統代工向科技服務方向升級。
2018年,工業富聯在A股市場上市。郭臺銘明確表示,富士康不再滿足于代工廠的角色,而是要成為工業互聯網的領軍者,站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浪尖上。
工業富聯的業務布局迅速鋪開,主要分為三大板塊: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云計算、以及工業互聯網。
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作為工業富聯的傳統強項,持續為蘋果、思科、華為等科技巨頭提供高速交換機、路由器、精密結構件等產品,一度貢獻了公司超過60%的營收。
云計算業務,特別是云服務器、AI服務器等高性能產品,因迎合了云計算和AI發展的浪潮,受到了英偉達、亞馬遜、阿里等國內外巨頭的青睞,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工業互聯網板塊營收占比相對較小,包含了咨詢、數字制造運營、云服務等多元化服務。
2023年,隨著ChatGPT的爆火,AI算力需求激增,英偉達、阿里等股價飆升。工業富聯作為英偉達的重要合作伙伴,也受益匪淺,2023年股價累計漲幅超過300%。
這一年,工業富聯為英偉達開發了H100及H800等高性能AI服務器,并在下一代AI服務器GB200的出貨中占據重要位置。
然而,進入2024年,盡管北美云服務廠商的大模型發布熱潮進一步推動了AI服務器的需求,工業富聯的訂單量激增,但AI板塊的泡沫化風險也開始顯現。
隨著AI大模型商業化落地進度不如預期,英偉達、超微電腦等AI明星公司的股價大幅回調,工業富聯的股價也從2024年7月持續下跌,累計跌幅超過30%,市值蒸發超過2000億元。
此次2024年的業績快報,工業富聯穩健的業績算是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拆解工業富聯的業績變化,背后藏著不少值得玩味的細節。
從財報數據看,AI服務器業務確實撐起了半邊天。云計算板塊營收首次突破總營收的50%,其中AI服務器銷售額同比暴漲150%,在整體服務器業務中的占比從30%提升到40%以上。
這種爆發式增長主要得益于兩大驅動力:全球云服務商瘋狂擴建數據中心,北美科技巨頭對AI硬件需求激增。具體來看,云服務商客戶貢獻了超80%的服務器營收增幅,品牌商客戶在頭部企業采購拉動下也有70%的增長。
不過亮眼數據背后藏著隱憂。AI服務器業務看似風光,但工業富聯扮演的仍是“高級組裝廠”角色。
上游方面,公司需依賴英偉達、AMD等企業供應CPU和GPU等核心組件;下游則主要服務于谷歌等全球云計算巨頭,這使得工業富聯在議價方面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簡而言之,工業富聯在產業鏈中更像是一個代工廠,導致其毛利率十分有限。
數據顯示,2023年,公司云計算業務的毛利率僅為5%左右,遠低于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業務的9.8%毛利率。因此,盡管云計算收入快速增長且占比不斷提升,但實際上卻拉低了工業富聯的整體毛利率水平。
傳統業務也出現增長乏力的趨勢,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作為基本盤,收入從2018年2592億元微增至2023年2790億元,五年累計增幅僅7.6%,年均增速低至0.15%。
此外,工業富聯的存貨規模持續擴大,從2020年453.5億元攀升至2024年三季度的903.3億元,這個數字已超過許多上市公司全年營收。同步增長的還有合同負債,從2020年0.9億元增至2024年三季度的3.6億元,三年間增長三倍。
兩項數據疊加,通常說明公司手握充足訂單,正通過備貨應對生產需求。不過高庫存也暗藏風險。近千億存貨看似是業務擴張的信號,但若市場需求轉向,可能引發庫存積壓問題。
消費電子行業本身存在周期性波動,企業既要保障供應鏈穩定,又要避免備貨過量。未來需重點關注兩個指標:存貨周轉速度是否跟得上備貨節奏,以及客戶實際提貨能否消化庫存。畢竟再漂亮的賬面數據,最終還是要靠市場買單。
工業富聯正在把先進散熱與電源管理技術作為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不過新業務成長需要時間沉淀。在技術優勢完全轉化為效益之前,如何解決毛利率偏低的問題仍是眼前必須跨過的門檻。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內容溝通請聯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關注下方備用號,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