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東坡肉還上頭!這10種豬蹄連啃7天都不膩,根本停不下”
豬蹄,又稱豬腳。上古之時,人們已開始馴化野豬,伴隨畜牧之興,豬蹄作為家畜身體的一部分,漸入先民飲食視野。
《周禮?天官冢宰第一》提及“庖人”之職,負責“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豬為六畜之一,豬蹄自是庖廚可資利用之物,雖彼時烹飪之法或簡,然已開食用之端,初涉華夏食單。
至秦漢,大一統局面促飲食交流融合。據載,漢代富貴之家宴飲豐盛,豬蹄經簡單炙烤、燉煮后登上大雅之堂。唐宋盛世,豬蹄烹制花樣翻新,或鹵制入味,色澤紅亮;或清蒸得法,保留本味,諸多食肆爭奇斗艷,以獨特手法烹制豬蹄吸引食客。
宋時商業繁茂,汴京、臨安街頭小吃琳瑯滿目,有攤販將豬蹄精心烹制,搭配秘制醬料,引得路人紛紛駐足。
明清以降,豬蹄烹飪更為精細多元,各地域特色鮮明。魯菜中紅扒豬蹄,軟糯脫骨,盡顯北方豪邁大氣;川菜之老媽蹄花,以白湯燉煮,湯鮮味美,融入川地火辣風情;蘇杭一帶的水晶豬蹄,晶瑩剔透,恰似江南水鄉般溫婉精致。
民間婚喪嫁娶、節慶盛宴,豬蹄都是桌上常客,寓意吉祥富足。
1:同里狀元蹄。蘇州的同里古鎮的傳統名菜——同里狀元蹄。
相傳,宋淳祐四年,同里人魏汝賢高中狀元,他特別喜歡吃紅燒蹄。到了清光緒年間,退思園主人任蘭生因仰慕魏狀元,特聘名廚燒制紅燒蹄,作為家宴主菜,雅稱“狀元蹄”。
同里狀元蹄,色澤紅亮,香氣撲鼻。豬蹄肉質酥爛,入口即化,肥而不膩,滿滿的膠原蛋白讓人欲罷不能。吃上一口,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韻味。而且,這道菜的制作工藝也相當講究,需要先用火將豬蹄燒至皮色焦黃,再清洗干凈,加入多種調料慢火燉煮,直至豬蹄酥爛入味。
2:鄧城豬蹄。河南周口商水縣的傳統美食。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據傳魏國大將鄧艾在此屯田時,部下為其燒制豬尾巴以治口吃,而剩下的豬蹄則成為了美味佳肴。鄧艾從中悟得豬蹄的價值,指導軍中大廚融合軍民烹飪技術,燒制的豬蹄色香味俱佳,成為犒勞將士的佳品。如今,鄧城豬蹄已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鄧城豬蹄之所以美味,得益于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選料。制作過程中,選用優質豬蹄,配以陳皮、肉桂、白芷、丁香等多種香料和中藥材,經過長時間的燜煮,使得豬蹄色澤鮮潤、味道醇厚、筋酥皮脆。
3:醞扎豬蹄。廣東佛山的傳統美食,又叫佛山扎蹄。
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相傳,當時佛山汾江河畔有一家叫“和記豬肉鋪”的店鋪,店主為了不浪費每天剩下的豬肉,便想出了將豬蹄去骨、塞肉、捆扎、鹵制的做法。
沒想到,這種獨特的做法不僅讓豬蹄保存得更久,味道還異常鮮美。一天晚上,一位巡撫大人饑腸轆轆地路過此店,品嘗了這道美食后大加贊賞,從此醞扎豬蹄名聲大噪。店主也因此將店鋪改名為“得心齋”,寓意“得心應手”。
醞扎豬蹄的制作工藝相當復雜,需要經過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制成。選料上,要挑選大小均勻、肉質鮮嫩的豬手,肥肉選用爽而不膩的豬頸肉,瘦肉則要精選不帶筋膜的精肉。制作時,先將豬蹄刮洗干凈,開皮去骨,然后將腌漬好的肥瘦豬肉片相間碼好,塞進豬蹄皮中,用水草捆扎嚴實。接下來,將捆扎好的豬蹄浸入用桂枝、草果、大茴、小茴等多種中藥材配制的鹵水中,用文火慢慢煮制一個多小時,直至豬蹄甘香和味。
4:萬三蹄。這道菜源自明朝,與富商沈萬三和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著不解之緣。相傳,在一次宴會上,朱元璋問及桌上的豬蹄名字,沈萬三機智地回答“萬三蹄”,既避開了皇帝名諱,又逗樂了朱元璋,從此這道菜名揚四海。
萬三蹄的制作工藝考究,選料精良,以豬蹄為主料,經過煮、炸、燉等多道工序精心烹制而成。成品的萬三蹄色澤紅亮,皮酥肉爛,入口即化,肥而不膩,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
5:長寬豬蹄。本溪乃至遼寧的一張美食名片。
長寬豬蹄的誕生,離不開孫長寬師傅對傳統工藝的繼承與創新。他在傳統熏制豬蹄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加入砂仁、肉桂、豆蔻等數十味中草藥,使得豬蹄在熏制過程中不僅保留了原有的香氣,還增添了一股獨特的藥香。
這一創新之舉,讓長寬豬蹄在遼寧省地方風味食品大賽中脫穎而出,榮獲熏制食品第一名,從此名聲大噪。長寬豬蹄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里肉質鮮嫩多汁,每一口都充滿了濃郁的醬香和淡淡的藥香,讓人回味無窮。
6:火踵蹄膀。又稱金銀蹄,是浙江傳統的名菜之一。在浙江杭州一帶,流傳著“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個金銀蹄”的飲食俗語。火踵蹄膀以優質金腿踵和新鮮豬肘合燉而成,色澤一紅一白,猶如金銀,故得此名。
火踵蹄膀不僅名字寓意吉祥,口感更是令人稱贊。這道菜肉質酥糯,汁稠濃香,鮮咸適口,營養豐富。豬肘富含膠原蛋白,能夠保持皮膚彈性,延緩衰老;金華火腿則色澤鮮艷,紅白分明,瘦肉香咸帶甜,肥肉香而不膩,美味可口。
7:王洛紅燒豬蹄。河南許昌聞名遐邇的傳統名吃。據說當年周襄王避難至此,王妃生子,村民便以豬蹄燉湯進獻,滋補身體,后來這一做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王洛紅燒豬蹄。
王洛紅燒豬蹄以其色澤鮮艷、味道純正而著稱。成品豬蹄呈醬紅色,晶瑩發亮,肉質爛而不散,肥而不膩,甜香可口。這得益于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配料。在制作過程中,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包括粘毛、沖洗、浴泡、油炸、燜燉等,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同時,配料也極為講究,包括草果、肉蔻、大小茴香、八角等四十余種香辛料,以及特制的果醬和味醬,使得豬蹄在燉煮過程中充分吸收各種香料的精華,味道層次豐富。
8:北鎮熏豬蹄。遼寧錦州北鎮市的地方美食。這道菜誕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相傳,北鎮縣城的楊氏老漢帶著兩個兒子做肉制品生意,為了改進烀制豬蹄的口感,他們精心挑選調料,并在烀制后再用白糖熏制,這一創新之舉使得豬蹄色澤誘人、味道醇厚,很快便名揚全城。
北鎮熏豬蹄,選料上,重量在250克至350克之間,以確保口感最佳。制作過程中,松香拔毛、噴燈燒毛等新技術被廣泛應用,煮制時火候的把握也至關重要。先用文火燒開老湯,再將調料品置入老熱湯浸泡,最后將蹄放入鍋內用急火、文火分別煮制60分鐘,出鍋后再進行熏制,刷上一層香油提香。這樣制作出來的豬蹄,外形完整、皮肉飽滿、色棗紅發亮,入口香而不膩,咀嚼起來筋道有勁,被譽為“東北小熊掌”。
9:流亭豬蹄。這道菜源自青島城陽區流亭街道,早在90年代初,流亭一帶就以盛產醬鹵豬蹄而聞名,其中尤以“蹄凍”為特色,晶瑩剔透,口感勁道爽脆,與醬燒肉、醬豬耳等并稱流亭醬貨,贏得了“傳世美味,醬出名門”的美譽。
流亭豬蹄,添加十余種名貴香料和佐料,經過數小時的醬制,使得豬蹄色澤鮮亮,味道清爽不膩,肉質軟硬適度,組織緊密有彈性。尤其是那蹄凍,更是讓人回味無窮。2016年,其制作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紅燒蹄膀。在上海,紅燒蹄膀被譽為海派年夜飯的必備大菜,象征著團圓與富足。它選用上等豬后蹄,經過精心挑選與處理,確保每一塊蹄膀都肉質飽滿、皮厚而富有彈性。
烹飪過程中,關鍵在于火候的掌握與調料的配比,慢火細燉數小時,直至湯汁濃稠,色澤紅亮,蹄膀表面的油光仿佛鍍上了一層誘人的琥珀色。入口那一刻,皮滑肉嫩,湯汁的醇厚與肉的鮮美完美融合,讓人沉醉其中,回味無窮。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為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經過風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麗。陌生人,加油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