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人私藏的10道硬菜!外地人直呼:為啥走不出江西”
南昌,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自漢晉起,南昌便為江南昌盛之地,舟車輻輳,商貿繁盛。王勃揮毫寫下“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時,南昌酒饌之美或許亦為其靈感源泉。
彼時宴席之上,菜肴更是選料精細,如鄱湖之魚,肉質鮮嫩,或清蒸以存其鮮,佐以蔥姜,僅用少許調料,入口魚香四溢,仿若舌尖暢游鄱湖,盡得湖光山色之味;又或紅燒,濃油赤醬,色艷味濃,恰似南昌城的煙火繁華。
至明清,南昌街巷煙火更盛。街頭巷尾,小吃琳瑯滿目。白糖糕,軟糯清甜,相傳為宮廷點心傳入民間,幾經改良,成南昌人鐘愛的早點。其外形圓潤,潔白似雪,咬上一口,軟糯 Q彈。
還有瓦罐湯,以土陶瓦罐,精配食材,置入巨型大缸煨制。這煨湯之法,暗合古法養生之道,慢火細燉,食材精華盡融于湯中。
現代,雖歷經風雨,傳統名菜如“藜蒿炒臘肉”從未失色。藜蒿,本為鄱湖野生,春時鮮嫩,與臘肉同炒,藜蒿清香沁脾,臘肉咸香醇厚,一鮮一臘,相互交融。
而新派贛菜餐廳也如雨后春筍,在保留古韻的同時,融合多元風味,繼續書寫著這豫章古都飲食的傳奇篇章。您如果打卡南昌,您知道都吃啥嗎?一定要試試,當地人推薦的10大名菜,好吃不貴。只是,走不出江西可惜了。
1:三杯雞。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末年。相傳,這道菜與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關,原名叫“將軍雞”。后來,并經過改良和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南昌三杯雞。南昌三杯雞以其色澤醬紅、肉香味濃、甜中帶咸、咸中帶鮮的特點而著稱。選用新鮮的雞腿肉或整雞,搭配米酒、醬油、麻油(或豬油)等調料,全程無水烹飪,讓雞肉充分吸收調料的味道。
烹飪時,先熱鍋涼油,下姜片、蒜瓣和辣椒煸炒出香味,再下雞塊快速翻炒至表面金黃。然后依次加入米酒、醬油和麻油,快速翻炒均勻后加水,蓋上鍋蓋大火燒開轉小火燜煮。待雞塊熟透、湯汁濃稠時,加入九層塔(羅勒葉)翻炒均勻即可出鍋。這樣做出來的三杯雞,色澤誘人,香氣撲鼻,口感鮮嫩爽滑,讓人回味無窮。
2:藜蒿炒臘肉。據說,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治水家因藜蒿與臘肉的巧妙搭配而解決了糧食緊缺的問題,此后這道菜便逐漸流傳開來。至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激戰,藜蒿炒臘肉更是成為了軍中救急的美味,助力朱元璋取得勝利,從此名聲大噪。2008年,藜蒿炒臘肉光榮入選“奧運菜單”,2021年又被評為贛菜“十大名菜”之一。
藜蒿炒臘肉之所以深受喜愛,不僅在于其悠久的歷史,更在于其獨特的口感與風味。藜蒿,這種鄱陽湖的普通水草,嫩莖可食,清香撲鼻,脆嫩爽口。搭配上南昌本土特產的臘肉,咸香柔軟,與藜蒿的香氣相得益彰。黃綠相間,觀之令人食欲大增,吃上一口,唇齒生香,回味悠長。
3:南昌粉蒸肉。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正德年間,據《建昌府志》記載,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將肉與米粉同蒸,作為節日美食享用。2014年8月,南昌市松湖鎮米粉肉制作技藝更是當選南昌第四批地市級非物質遺產名冊。
南昌粉蒸肉以五花肉為主料,配以優質米粉、紹酒等多種食材,經過獨特的腌制和蒸制工藝而成。其色澤金黃,香氣撲鼻,肉質酥爛可口,米粉軟糯清香,二者完美結合,讓人回味無窮。吃上一口,肥而不膩,鮮嫩多汁,仿佛能感受到南昌人民的熱情與好客。
4:南昌煨湯·瓦罐煨豬腳。歷史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千年。起初,它只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煨湯方法,采用土質陶器為瓦罐,精選食材,久煨之下,食材的美味和營養都溶于湯汁中。瓦罐煨豬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豬腳經過瓦罐的長時間煨制,變得軟糯爽口,湯汁濃郁,入口香嫩,辣味十足,越嚼越香。
制作瓦罐煨豬腳,其實并不復雜。首先,需要精選優質的豬腳,配以辣椒、生姜等調料。然后,將豬腳和調料一起放入瓦罐中,加入適量的水。接著,用文火慢燉數小時,直至豬腳變得軟糯,湯汁變得濃郁。在這個過程中,瓦罐的獨特材質和造型起到了關鍵作用,它使得湯汁能夠充分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營養成分。
5:啤酒燒鴨。相傳,最初是江西當地的農家為了慶祝豐收,將自家釀的啤酒與新鮮的麻鴨一起燉煮,沒想到這道菜的口感極佳,香辣醇厚,回味無窮,于是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南昌乃至江西地區的一道經典菜肴。
制作啤酒燒鴨其實并不復雜。首先,需要選用肉質鮮嫩多汁的麻鴨,將其切塊后焯水去腥。然后,熱鍋涼油,放入蔥姜蒜和辣椒爆香,再將鴨塊放入鍋中翻炒至變色。
接著,倒入適量的啤酒和清水,加入鹽、醬油等調味料,大火燒開后轉小火慢燉。在燉煮的過程中,啤酒的香氣逐漸滲入鴨肉中,使得鴨肉更加鮮嫩多汁。待鴨肉燉至酥爛時,大火收汁,即可出鍋享用。
6:紅酥肉。早在多年前就已名聲在外,1984年贛菜進京時,紅酥肉還參加了商業部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全國首屆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足見其在贛菜中的地位。
紅酥肉的主要食材是豬肋條肉(五花肉),搭配雞蛋、淀粉等,通過燒燜的烹飪手法,使得肉質酥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其色澤紅亮,紅油赤醬,入口即化,鮮香味濃,每一口都讓人陶醉。
制作紅酥肉的過程并不復雜,但需要耐心和細心。先將五花肉刮洗干凈,切成適當大小,腌制入味后,再裹上淀粉和肉餡,炸至金黃色。最后,加入蔥、姜、料酒、醬油等調料紅燒,煮至肉質酥爛即可。
7:向塘土雞。歷史悠久,早在多年前就已聲名遠揚。其選料講究,需選用放養在山林間的土雞,這些土雞以天然食物為主,不摻雜任何飼料,因此肉質更加緊實有嚼勁,口感鮮嫩滑爽。在制作過程中,廚師們會精心調配各種調料,如紅椒、蔥、姜、干椒等,通過燜制的烹飪手法,使得雞肉充分吸收調料的香味,達到“鮮、辣、嫩、滑”的絕佳口感。
品嘗向塘土雞,仿佛能感受到山林間的清新空氣和土雞的奔跑與歡鳴。那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雞肉入口即化,鮮辣適中,既滿足了味蕾的需求,又帶來了溫暖與滿足的感覺。
8:豫章酥鴨。誕生時間可追溯至明朝。制作時,需先將凈鴨腌制入味,再經過蒸制、炸制、再蒸制三道工序,方能成就其酥皮酥肉的口感。
炸制后的鴨子皮脆肉酥,再經過長時間的蒸制,肉質變得軟爛,吸飽了高湯與香菇、筍絲、目魚等配料的鮮美。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誘惑,讓人欲罷不能。品嘗豫章酥鴨,仿佛能感受到南昌人的熱情與大氣,這道菜不僅滿足了口腹之欲,更是一次心靈的慰藉。
9:鄱陽湖獅子頭。歷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相傳,在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期間,當地百姓為了犒勞將士,便以豬肉粒、香芋絲等為主要原料,精心制作了這道菜肴。因其形似獅子頭,故得名“鄱陽湖獅子頭”。
將香芋切絲腌軟,豬肉剁成米粒狀,再加入馬蹄末、火腿末、干貝絲、姜末、雞蛋等輔料,經過精心調味和攪拌后,制成獅子頭生坯。再經過炸制、蒸制等多道工序,方能成就其酥軟鮮美的口感。品嘗時,獅子頭肉質酥軟,越吃越想吃。
10:軍山湖大閘蟹。早在10世紀,軍山湖地區就已經開始養殖河蟹,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了“大、肥、腥、鮮、甜”的五星特征,成為了河蟹中的佼佼者。而清蒸軍山湖大閘蟹這道菜,則完美保留了蟹的原汁原味,將大閘蟹的鮮美發揮到了極致。每當金秋時節,蟹黃滿溢、蟹膏豐滿,正是品嘗清蒸軍山湖大閘蟹的最佳時機。
制作清蒸軍山湖大閘蟹并不復雜,將大閘蟹刷洗干凈,捆扎好,以免在蒸制過程中蟹腳脫落。然后,將蟹放入蒸鍋中,大火蒸制10-15分鐘,具體時間根據蟹的大小而定。蒸制的過程中,可以準備一些蘸料,如姜末、香醋等,以增加風味。當大閘蟹蒸至蟹殼變紅、蟹肉熟透時,取出裝盤,解去捆扎的繩子,即可享用。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為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經過風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麗。陌生人,加油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