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乾隆吃成非遺的浙江小吃!這10道老底子味,絕了”
浙江,瀕海臨江,山水相依。自遠古時期,越族先民于此繁衍,便開啟了浙江飲食的初篇。唐宋以降,浙江飲食更是大放異彩。臨安城作為南宋都城,四方輻輳,珍饈畢集。
“西湖醋魚何處美,獨數杭州樓外樓”,一道西湖醋魚,鮮嫩魚肉佐以酸甜醬汁,入口爽滑,回味悠長。彼時夜市繁華,小吃琳瑯滿目,從酥脆的蔥包檜,宣泄著民眾對秦檜的憤懣,到熱氣騰騰的定勝糕,祈愿戰事凱旋,飲食與市井煙火、家國情懷緊密相連。
明清近代,浙江商幫崛起,貿易通達,食材愈發豐富,烹飪技藝日臻化境。寧波靠海,海鮮烹飪獨樹一幟,“雪菜大黃魚”,咸鮮雪菜化解黃魚腥氣,提其鮮香,盡顯海濱漁家智慧;紹興水鄉,酒韻悠長,“紹興醉雞” 以花雕入味,雞肉鮮嫩,酒香醉人,恰似那水鄉的柔婉與醇厚。
如今,浙江飲食承古萌新,既保留傳統名菜古韻,又吸納四海風味,于時代浪潮中,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滄海桑田。才發現,浙江人不愛西湖醋魚,不愛東坡肉,最愛這10道農家小吃。
1:新昌炒年糕。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當時吳國大將伍子胥為了百姓在城墻中埋下糯米磚,后來百姓在危難時刻挖出這些糯米磚充饑,從而誕生了年糕的吃法。而到了明清時期,年糕已穩穩扎根于新昌人的年節之中,過年若無此年糕,總覺缺了幾分滋味。如今,新昌炒年糕已然成為年味兒的代表之一。
新昌炒年糕獨具特色,采用炒制為主要工藝,最具特色在“帶湯”,先炒后煮,年糕充分吸收湯汁,久煮不爛,既有米糕的醇香,又因食材搭配不同而各具風味。其色澤鮮艷,可見咸菜的烏、豆腐和筍絲的白、蛋絲的黃、青蒜的綠,令人垂涎欲滴。入口后,年糕質地細密,軟糯而不失勁道。
2:縉云燒餅。又稱桶餅,據傳,其歷史可追溯至明代,甚至更早至軒轅黃帝時期。那時,軒轅帝在縉云山鼎湖峰架爐煉丹,餓了就把面團貼在丹爐壁上烤著吃。后來,當地百姓模仿黃帝的丹爐,用陶土制造陶爐,燒烤面團食用,這種技藝逐漸流傳開來。如今,縉云燒餅的制作技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縉云燒餅的制作過程十分講究。選用上等面粉,加入適量的水和酵母,揉成面團,經過發酵后,將豬肉、梅干菜等餡料包入面團中,搟成圓餅狀,再放入特制的燒餅桶中用炭火烘烤。烘烤過程中,燒餅桶內的溫度恰到好處,使得燒餅外皮酥脆,內里糯軟,油而不膩,鮮香滿口。
3:金華酥餅。最早見于南宋婺州浦江吳氏所著的《中饋錄》。酥餅以面粉、雪里蕻干菜、豬肥膘肉、芝麻、飴糖等為原料,經過和面、摘胚、包餡、搟餅、刷飴糖水、撒芝麻、烘烤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外皮金黃酥脆,內餡油而不膩,鮮咸可口,咬上一口,酥香滿口,回味無窮。金華酥餅不僅風味獨特,而且耐存放,古時秀才趕考、今人出門旅行,都樂以此為干糧。
關于金華酥餅的誕生,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隋朝年間,程咬金躲避官府追捕時,在金華以賣燒餅為生。他將沒賣完的燒餅放在爐內過夜,不料一夜烘烤后,燒餅變得油潤酥脆,格外香美。從此,這種酥餅迅速流傳開來,成為了金華市的特色小吃。如今,金華酥餅已經發展出了多種口味,如火腿酥餅、甜酥餅、辣酥餅等,滿足了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
4:蒼南礬山肉燕。溫州蒼南特色小吃。據說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間,以新鮮的豬后腿精肉為原料,經過反復捶打、搟制,成為薄如蟬翼、晶瑩剔透的燕皮,再包裹上精心調制的鮮豬肉餡,形似飛燕,因而得名。
肉燕,從選材到捶打、從搟皮到包餡,每一個細節都追求極致。特別是燕皮的制作,需要經驗豐富的師傅用兩斤多重的“燕槌”反復敲打肉塊,直至其變成細膩而有韌性的肉泥,再撒入淀粉揉成面團,搟成薄片。這樣的燕皮煮出來既不會爛,又脆爽可口。
5:建德狀元餅。其歷史可追溯至乾隆年間。相傳,古時有一少年,聰明睿智,家境貧寒,赴京趕考時,鄰里鄉親為他送行,其中一位遠房親戚特意花了三天三夜制作了一種特別的餅。少年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愛與期望上路,不料途中遭遇山洪,被困多日,正是這塊餅救了他的命。最終,少年高中狀元,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大為感動,御賜此餅為“狀元餅”。
建德狀元餅選料地道,工藝獨特。它主要以面粉、倒篤菜、五花肉等為主要原料。倒篤菜是建德地區的特色腌制品,口感鮮、嫩、香、脆。制作時,將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團,醒發后搟成薄片,再包上腌制好的餡料,輕輕按壓成餅狀。放入平底鍋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香氣四溢。
6:永康肉麥餅。又稱永康肉餅,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相傳兵部侍郎胡則就對它情有獨鐘,每次回鄉都要品嘗。永康肉麥餅以其制作簡便、配料講究、做工精細、價廉物美、別具風味而聞名。
這餅子看著樸實無華,甚至有點“厚實而粗糙”,但咬上一口,那鮮美的汁液混合著干菜肉的香醇,瞬間在嘴里炸開,面皮的麥香裹著焦脆感,讓人回味無窮。永康肉麥餅的餡料很講究,一般選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搭配霉干菜或雪菜,再加上蔥花、味精、鹽等調料,調制出的餡料香氣撲鼻。面團的揉制也很有門道,需要揉到軟中帶韌,才能包得住滿滿的餡料,烤出酥脆的外皮。
7:龍游發糕。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正宗的龍游發糕選用當地農家種植的糯米和粳米,經過數天的浸泡、漂清、磨粉后,再按一定比例拌入豬油、甜酒釀的酒水,調成糊狀。接著,將拌好的原料裝入鋪有荷葉或箬葉的蒸籠中,文火加熱發酵。待其發至滿籠,出現細密針孔時,再用旺火蒸熟。蒸好的發糕色澤潔白如玉、孔細似針,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口感絕佳。
關于龍游發糕的誕生,還流傳著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時,龍游一戶胡姓人家在制作米糕時,不慎將酒糟混入了米粉中,結果蒸出的米糕不僅更加柔軟香甜,還寓意著“年年發、步步高”,于是得名“發糕”。
8:嵊州小籠包。據說,小籠包的誕生與大禹治水有關。相傳大禹在剡溪治水時,禹后在甑山上蒸饅頭為禹提供三餐,饅頭散落在山間,化為后人看到的拳頭大小的“石饅頭”。受此啟發,人們用面粉做成了小籠包,這道美食便流傳了下來。
嵊州小籠包不僅味道鮮美,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更是讓人倍感溫暖。每一個小籠包都承載著大禹治水的傳說和嵊州人民的勤勞智慧。當你輕輕咬開薄如蟬翼的皮,一股濃郁的肉香撲鼻而來,湯汁四溢,肉質鮮嫩,讓人回味無窮。
9:黃巖紅糖烤糖。產自臺州黃巖區,據《嘉定赤城志》和《民國黃巖縣志》記載,黃巖地區種植甘蔗和加工紅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而黃巖紅糖烤糖的誕生,則與一個溫馨的小故事有關。相傳民國后期,黃巖區頭陀橋(現頭陀鎮)的一戶窮苦人家,在炒糯米做粥時,因孩子貪玩導致鍋巴產生,沒想到這鍋巴卻異常香甜酥脆,于是當地人開始稱之為烤糖,并流傳開來。
黃巖紅糖烤糖以紅糖、炒糯米為主要原料,輔以食用油、麥芽糖、花生、芝麻等配料,經過特殊工藝手工制作而成。其色澤金黃,顆粒均勻,狀如蜂蛹,入口即化,香甜酥脆而不膩。
10:象山米饅頭。據傳與南宋宋孝宗的恩師史浩有關。史浩為信奉觀音的老母洪氏特制了這道供品,因洪氏嚼不動硬物,廚師巧妙地將米粉加放白藥發酵,伴入白糖,蒸熟后成了饅頭狀,這便是米饅頭的雛形。后來,史浩將米饅頭帶到京都臨安(今杭州市)給宋孝宗品嘗,從此米饅頭名聲大噪,成為宮廷御貢的吉利點心,并在民間廣為流傳。
象山米饅頭以大米磨成的米粉為主料,經過自然發酵,蒸制而成。其外觀潔白如雪,口感軟糯香甜,帶著微微的酸味和淡淡的酒香,讓人回味無窮。
好了,今天就這樣,我是風煙食錄。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要堅守信念與夢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難與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標,為自己書寫精彩人生故事。經過風雨洗禮,才能欣賞到彩虹的美麗。陌生人,加油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