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和平的象征,我相信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就是“和平鴿和橄欖枝”,可世上的動物和植物那么多,為什么要用這兩種作為和平的象征呢?
其實,這跟《圣經(jīng)》和畢加索有關。
1,《圣經(jīng)》、鴿子、橄欖枝和希望
《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第八章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上帝降下洪水后,諾亞在方舟上待了一百五十多天后,他發(fā)現(xiàn)洪水有下降的趨勢。于是,諾亞先是放了一只烏鴉,又放了一只鴿子出去,看看陸地上的水是否下降了。
有一天晚上,“鴿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著一個新擰下來的橄欖葉子,諾亞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
鴿子和橄欖枝本來都是很平常的事物,可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它們的結合卻意味著希望和新生。
此后,鴿子和橄欖枝就被賦予了新的寓意,但真正意義上來講,把鴿子和橄欖枝變成寓意著和平象征的人是畢加索的畫。
2,畢加索和和平
畢加索的一生和鴿子有著很深的淵源,甚至他把自己的第二個女兒名字也命名為了“鴿子”。
1895年,他的父親被巴塞羅那隆哈美術學校聘請后,畢加索一家也搬到了附近,在他家對面的梅塞德廣場有很多鴿子,小時候父親常帶他觀察廣場鴿群。
1901年,畢加索畫下了一幅《手捧鴿子的孩子》,這幅畫也被視為他“藍色時期”開始的標志。
1949年,畢加索向國際會議捐獻了一幅紀念和平的石板畫《鴿子》,當時這幅畫被選為了巴黎保衛(wèi)和平會議的海報。
1950年11月,為紀念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在巴薩羅那畢加索美術館又速寫創(chuàng)作了一幅叼著橄欖枝的和平鴿。
畢加索這幅畫將鴿子、橄欖枝和和平結合起來,賦予了它們特殊的寓意,從此,鴿子正式成為和平的象征,并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畢加索也因此被稱為“和平鴿之父”。
為此,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專門為畢加索寫了一首詩:“畢加索的和平鴿展開翅膀,翱翔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止它的翱翔。”
3,畢加索和和平鴿的小故事
據(jù)說,1940年,德國法西斯攻占了法國首都巴黎。當時,畢加索心情沉重,坐在畫室里。這時,鄰居米什老人帶著一只鮮血淋漓的鴿子來拜訪他。米什老人講述了他的孫子在保衛(wèi)巴黎的戰(zhàn)斗中犧牲的悲慘故事。鴿子在法西斯的暴行中慘遭殺害,這一事件深深觸動了畢加索。
老人請求畢加索畫一只鴿子,以紀念他的孫子。畢加索懷著悲憤的心情,揮筆畫出了一只展翅飛翔的鴿子,這就是“和平鴿”的雛形。這只鴿子象征著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