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尚未召開,提案已然亮相。
全國政協委員、某院院士陳某某提出了一份降低法定結婚年齡的提案,建議將法定婚齡調至 18歲,從而提高生育人口基數,釋放生育潛能。
看到這般 “高見 ”,著實好氣又好笑。
好笑的是,這位院士莫非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真空之中?在現實社會里,眾多 30 歲的男性還在 “婚姻市場 ” 中苦苦尋覓伴侶,不少 30 多歲的女性對婚姻卻敬而遠之。降低結婚年齡究竟能解決什么問題?即便部分適婚男女幸運地找到了意中人, 30 歲之前大概率也不愿生育,結婚與生育豈能簡單劃等號?
可氣的是,降低結婚年齡,促使年輕人早早結婚,其目的竟是為國家生育。為何要多生孩子?只因擔憂未來人口數量不足。這背后的潛臺詞,無疑是將年輕人視作生育機器,是典型的把人 “工具化 ”、當作 “手段 ” 的思維。
我向來對一些人口問題專家的觀點和建議不太認同。無論是老一輩的馬寅初,還是新晉的梁建章,他們在探討人口問題時,都存在一種傾向:把人當作手段和工具,而非目的本身。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當擔憂人口過多、資源不足時,便會不擇手段地限制生育;當擔憂年輕人數量不足、老齡化嚴重時,又會千方百計地鼓勵生育。這兩種做法,本質上都是把人當成了工具和手段。
有句話說得好:“發展經濟是為了讓人住更好的房、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醫療,而不是通過住房、教育、醫療來發展經濟?!?前半句體現了以人為本,將人當作目的;后半句則是以發展為本,容易把人當手段。顯然,前半句更具人文關懷。倘若人僅僅是發展經濟的工具,或者僅僅把人口當作一種資源甚至礦井,即便經濟得到了發展,也未必能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這些院士、人口專家,無疑都是關心社會的知識分子。但我還是建議他們讀一下《知識分子與社會》這本書,反思自己是否陷入了 “知識分子的自負 ”。書中列舉了不少國際知名知識分子的不靠譜言論,他們雖心懷天下,卻因對現實認知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常常做出離譜的判斷和預測,進而提出適得其反的建議。
關于人口問題,人口專家的預言似乎鮮有準確的時候。
1968 年,美國人口問題專家保羅 ? 埃利希在暢銷 300 萬冊的《人口炸彈》一書中宣稱,如果不控制人口, 70 年代世界將面臨饑荒,上億人會餓死,到 1989 年全球將有 40 億人死于糧食短缺和環境惡化引發的大滅絕。埃利希做出這般預言時,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和知識的不足。以 1968 年的人口供養能力,去預測 30 年后的人口困境,這無疑是刻舟求劍。
當然,我相信人口專家建言的初衷是好的,都是為了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未來。但再好的初衷,若不以尊重人為前提,而是把人當成手段和工具,這種 “好意 ” 反而可能導致悲劇或災難。當初推行 “一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 ” 政策,出發點同樣是好的,是不是導致了一些悲劇?
再回到 18 歲允許結婚的建議。雖說這是為了 “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可有沒有想過,倘若真有大量 18 歲的孩子結婚生子,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剛高中畢業的孩子,社會經驗匱乏,生理雖已成熟,但心智尚顯幼稚,此時就讓他們為人父母?我想問提出此建議的人,要是您家有剛滿 18 歲的孩子,您愿意讓他馬上結婚生子嗎?
當然,即便真的把結婚最低年齡改成 18 歲,其實也達不到釋放生育潛能的目的。世界上不少國家的法定結婚年齡確實比中國低,日本的法定結婚年齡,曾經是男 18 歲、女 16 歲, 2022 年改為男女均為 18 歲,然而日本卻是著名的老齡化社會。
只要對社會稍有了解,就會明白婚育狀況是社會發展特定階段的問題,而非單純的年齡問題。制約人們結婚生子的因素,絕不是法定結婚年齡。為了釋放 “生育潛能 ” 而降低法定結婚年齡,不僅無法實現政策初衷,反而暴露出把人當成工具的潛意識。
就算大家不介意把人當作手段和工具,為了達到美好的初衷,為了讓建議更具可行性,也請在提建議前深入了解社會,多觀察人間百態,多體察年輕人狀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