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出現規模性返貧?怎樣防止規模性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機制如何常態化?
文/段修健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五年過渡期,今年是最后一年。之后,政策會不會變?如何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給出了明確答案,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是“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
既然已經脫了貧,為什么還會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謝治菊近年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防止規模性返貧的監測機制與幫扶路徑研究”。她的研究發現,規模性返貧有三種類型:
一是突發性規模返貧。主要是大病、各種災害和意外事故、傳染病等突發公共事件等原因,導致受影響的農民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度縮減,從而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
二是特殊群體的規模返貧。比如“三類戶”或“五類戶”、易地扶貧搬遷戶,或者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或住房安全上有返貧高風險的人群。
三是區域性規模返貧。主要包括14個連片特困地區和160個國家級重點幫扶縣,這些區域主要借助社會幫扶、對口幫扶、易地扶貧搬遷等外力來完成脫貧。在面對市場波動、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時,容易出現區域性規模返貧。
具體到村里,面臨的情況都不同。
華北某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滄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介紹,他所在的村子以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大病是引發村民返貧致貧風險的首要因素。一旦村民生了大病,一方面治病需要花錢,另一方面如果后續身體弱干不了農活,也就沒了收入,生活容易出現困難。
怎么辦?
針對防止規模性返貧致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有明確要求。2月24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也做了具體介紹。主要舉措可以概括為:
一是“早”,早發現、早幫扶是關鍵。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過去4年中,針對有返貧致貧風險的人群,我國已建立起了一整套較為嚴格和完善的監測和幫扶體系。在監測中,至少有三個發現返貧致貧風險的渠道:
第一,農戶自主申報,比如他覺得自己遭遇了一些不可抗的事件,收入下降或者支出增加,覺得可能返貧,就可以主動上報。
第二,基層干部會定期排查,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風險。
第三,通過大數據對比,比如一個人生病住院了,只要支付金額達到一定限度,這個體系就會發出預警,推送到相關部門。
李滄說,平常會定期入戶進行排查。村子規模不大,彼此之間比較熟悉,誰家出了什么事情,很快就能知道。
二是“準”,分層分類幫扶,強化針對性、實效性。
林萬龍在其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幫扶目標和幫扶策略應具有針對性。應考慮個體和家庭的具體情況,針對其發展制約因素實施精準幫扶。
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舉例,比如就業幫扶,對于弱勞動能力的人,可以通過鄉村公益崗幫扶,對于有一定勞動技能的人,則可以通過強化就業培訓、提供更多外出就業的方式幫扶。此外,在幫扶之后,還要進行評估,評估風險是否消除,幫扶是否有效。
韓文秀在發布會上表示,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而是要分類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的制度機制。
接下來分為兩步走:先評估,再優化。對5年過渡期進行總體評估,目前已在進行。在評估基礎上,對各項幫扶政策分類進行優化完善。
林萬龍在其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建議,建立統一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幫扶體系,以統籌開展對幫扶人群的監測、識別和幫扶工作。
他認為,可以針對不同的政策目標,建立兩套監測幫扶標準:
一是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底線,制定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對象標準;
二是以緩解相對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為目標,制定農村低收入人口標準。
在此基礎上,實施分層分類幫扶。
(應本人要求,文中李滄為化名)
部分內容參考:新京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