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人
在我開始試著將電影當作一門學問去對待的時候,恰逢《沉默的羔羊》拿下了奧斯卡含金量最高的五大獎項。
我匆匆看了一遍,知道好,但不知道好在何處。我當時的老師是從繪畫轉入電影的,他迷的是默片,說那里,才有真正的畫面意識。他鐘意的很多電影,我都不知所云。
我以為像《沉默的羔羊》這般平白如話的影片,不會入他的法眼。我小心翼翼的向他討教之時,哪料他盛贊這部影片。夸的話,至今言猶在耳。他說,電影始于畫面,但不可止于畫面,而《沉默的羔羊》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沉默的羔羊》
老師在給我還有其他人講這部電影時,著重提到了門這一環境。他大談特談了門框之于畫面的意義,只要有一扇門在,人和環境就能產生作用。門在不同情境下,會產生不同的指向。有時是歡迎,有時是拒絕,有時是獨處。但更重要的是,門是封閉與開放之間的過渡。
在他看來,沒有比門這一意象,更能揭示人的猶疑、等待和孤獨。我聽得似懂非懂,他又接著說道。非常有趣呀,我在給你們上課,《沉默的羔羊》其實也是部關于教學的電影,全片涉及到很多關系,上下級關系、父女關系、同事關系。
很明顯,最重要的還是師生關系。他們上課時,總是隔著一扇玻璃門,他們看得見對方,卻無法觸碰。而當他們的最后一課結束時,兩人的食指相觸,這不就是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這也就表示,這對師生都將迎來他們的新世紀。聽到這兒,我都聽傻了,想不到看電影還能這么去看。
他又接著說道:全片有很多不經意的蒙太奇段落,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圍捕水牛比爾的那段平行蒙太奇。門開了,但門外站著的,不是全副武裝的一干警察,而是我們的主人公。你看,還是門,門還象征著一種未知數。那扇透明的玻璃門,同樣也代表著一種未知。它激起我們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不是針對外部世界的不可捉摸,而是關乎內心王國的刨根問底。
十幾年之后,我在看《功夫》時,也看到了一扇門。也就是片尾決戰斧頭幫之時,也是大玩平行蒙太奇,也是在跟我們的觀影心理在調情。門開了,首先出來的是梁小龍,接著才是周星馳。而在周星馳亮相之前,破繭成蝶的意象已在表明,那個爛仔的人生將得到徹底的改寫。而這些都讓我迅即聯想到了《沉默的羔羊》。
其實,聽老師大夸特夸《沉默的羔羊》,我并沒有完全聽進去,假如說,我學到了什么,我只是學到了一點,不要被電影的表面所迷惑,這跟不要被人的表面所迷惑一樣,沒什么區別。可能是五、六年前吧,我重溫這部電影時,才真正體悟到它非比尋常的魅力所在。
我的感觸,和我的老師,所滔滔不絕的讀解也并不一致。我看到一個殺人狂要去對付另一個殺人狂,殺人的目的,是要改變些什么。水牛比爾的目的我們很明確,他明明是男兒身,卻偏偏想當女嬌娥。
那么心理學教授漢尼拔,他吃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影片幾乎沒有透露任何信息,女主對他像是從來沒有產生過好奇心,如對他的前世今生進行細致的調研。漢尼拔就像一個天外飛仙,他仿佛自動隔絕了他的信息,以非人間的姿態,降臨到人間。
讓我們再回到二人食指相觸的現場,他應當是個不折不扣的撒旦,而他卻以上帝的姿態,「創造」出那個女干探。這才是全片最細思極恐之處,它讓我們重新思量,造物主創造我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西方有些評論認為,它是反宗教的,同時,也是反人類的。也就是說,《沉默的羔羊》真正驚悚的地方就在于此。
片尾,漢尼拔拔通了史達琳在慶功宴上的電話,這師生之間的談話內容無關緊要,那是一種炫耀。疑似遠在古巴的食人魔是從何通曉,這個史達琳只是臨時在場的通訊工具的密碼。漢尼拔在向每一個觀眾炫耀他的神通廣大和無所不知。
接著,他說他要享受他的晚餐了,主菜應是那位關押過漢尼拔的奇頓醫生。漢尼拔最討厭奇頓醫生,與其說漢尼拔是不可能被治療的,不如說他是被世界所改變的。漢尼拔自行組建了一個世界,而與我們慣常所感知的世界,保持著一種極為奇特的平行。這個世界是難以描述的,也是無法揣度的。
本片曾作為導演的教科書,曾在世界的很多專業院校,進行過詳盡的拉片分析。有意思的是,參演本片的至少有六位導演。卡西·萊蒙斯、羅杰·考曼、丹·巴特勒、喬治·A·羅梅羅。 還有兩位是主演安東尼·霍普金斯和朱迪·福斯特。
我這里不想過多的討論本片精準有效又余韻不絕的導演技巧。 我想說的是朱迪·福斯特,她好像是個雙性戀,這個童星出身的表演天才,因在《出租汽車司機》出演一雛妓,而間接引發了著名的刺殺里根案。
那個十四歲的少女在《出租汽車司機》里是一個獵物,被「豺狼」所圈養。可這部獲得金棕櫚的奇片,講述的是一個反英雄、反拯救的故事。朱迪·福斯特演的那個風月小佳人并不領羅伯特·德尼羅的情,德尼羅的英雄壯舉也就失去了他最浮泛的意義。但得承認《出租汽車司機》是一部關于男性凝視的電影。
《出租汽車司機》
朱迪·福斯特第一次奪得奧斯卡影后的《被告》,也是部關于男性凝視的電影,一個不檢點的婦人在公共場所被輪暴,按現在通行的說法就是,我可以騷,你不能擾。
《被告》
《被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被女權主義者常常掛在嘴邊。有人把《沉默的羔羊》也視為一部關乎男性凝視的影片,也將這三部影片,總結為朱迪·福斯特的「被凝視三部曲」。
很多人也愿意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去審視《沉默的羔羊》,身材矮小的朱迪·福斯特在聯邦調查局,常常被男性所圍繞。最典型的兩個鏡頭,一個是她搭乘電梯時,剛剛一米六的女見習生,身后全是高大的男性探員。另一處是她到地方辦案時,同樣遇到了一群健壯高大,并全副武裝的男警,發號施令的,卻是這位嬌小的女探員。
我認為有男性凝視的元素在,但我不太認可這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或者說,這部幽深悱惻的主方向并不在此。在那個FBI的訓練營里,出現了兩場演習,(其中的一場是為影片的最后對決作了鋪墊,足見編劇匠心所在,也難怪會獲得奧斯卡的改編劇本獎。)也就是說,這些虛擬的兇險,也消解了男性在場的壓迫感。
讓我們看看最后的對決,此段落光線上的明暗對比非常考究,空間的移動也伴隨著人心的起伏。水牛比爾通過夜視鏡在觀賞著那個慌亂不安的女探員,完全采用獵人對獵物的視角,這無疑是最為泛濫的男性凝視。
可是這個獵人開始走神,他伸出手,充滿艷羨借由空氣撫摸自己的獵物。水牛比爾不是占有欲,他圍獵的目的只是想成為獵物本身。(這就像拯救羔羊的目的,是想成為羔羊,解釋起來會耗相當的筆墨,打住。)這就賦予了這個獨立果決并充滿智慧的女子,在社會秩序之外的另一重更為原初的屬性。
男性凝視只是一款外包裝,怎么說呢?就像《出租汽車司機》里的那個雛妓,她領受男人的目光,但并不為此目光的到來,而沾沾自喜或自慚形穢,她并不沉溺其中。
《沉默的羔羊》也有這點意思,但更為繁復。姿色并不上佳,并頗有冷感的朱迪·福斯特利用男性凝視,但反過來,又用男性凝視服務于自己。而男性呢,并不為自己的凝視所左右。
注意,安東尼·霍普金斯在真正進入朱迪·福斯特的內心時,他是背對著這位早熟而沉著的女人。 你可以說他傾聽朱迪 · 福斯特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也可以說他在醞釀他更不為人知的計劃。 這個食人魔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能一心二用,且都能做到精準打擊。
史達琳是漢尼拔金蟬脫殼計劃中最關鍵的一枚棋子,漢尼拔則是史達琳步入人生通道的階梯和重要扶手。兩個人的互相成全是從一句臟話開始的,那句話是「我能聞到你的私處」。說這話的,是漢尼拔隔壁的獄友邁克斯。
漢尼拔漢很謙虛地說自己聞不到,但他能聞到史達琳的護膚霜和隱隱的香水味。這只能說明,漢尼拔是個非常熟悉女人的男人。史達琳之所以受上司所遣,也是想讓這個孤陽獨亢的男人,能在女性面前能多一些更符合正常男性的「表現」。
史達琳略帶扭捏,但還是直接說出了那句臟話。兩人所謂開誠布公的前奏是以隱私開始的,二人的對話也多次出現了性意味十足的內容。但最富有意味的是,影片并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表明童年的陰影是如何波及成人后的性格塑造。不要被史達琳所吐露的那個「沉默的羔羊」所帶偏。一個人智商可以訓練,一個人的情商得靠那些防不勝防的歷練來完成。
史達琳如此年輕,就能做到處變不驚,就能在各類社會規范里如魚得水。顯然不是早年父母雙亡和一只羔羊的咩鳴就能有所鍛造的。因為這兩樁事情是能告白于天下的,都比「我能聞到你的私處」更容易脫口而出。于是,史達琳和漢尼拔的歷史,各占了全片面積最大的兩處留白。
更有意思的是,史達琳和漢尼拔對話的全過程就是邁克斯自瀆的全過程。當談話結束時,邁克斯把精液扔到了史達琳的臉上。是不是可以認為,這場對話是很催情的,那么說話的兩個人,是不是也在動情呢。
忘了說,全片最為人稱道的「越獄」戲份,這場戲,我最喜歡的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響起之時,漢尼拔化身為一個指揮,他的嘴角掛著剛食完人后的鮮血。
他在欣賞自己的杰作,即使這個杰作還沒有書寫完畢。 而這一精彩絕倫的金蟬脫殼,要告訴每一位觀眾的是,耳聽為虛,而眼見為實同樣也是靠不住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