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余熱剛燃盡,正是開啟奮斗的新時節,卻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讓人扎心。
河南一男子拼搏一年,回家過節,被發小叫去打牌。
男子本想隨便玩玩,不曾想,一個晚上竟輸了足足5萬多。
而這5萬多是他過去一年在外奔波賺取的、全部的血汗錢。
一場聚會,就連孩子的學費也輸沒了。
事后男子悔恨不已,家人也是萬般無奈。
難得的一次團聚,被所謂的兒時聚會攪得雞飛狗跳,滿腹哀怨。
網友對此也是唏噓不已,有人吐槽自己參加親戚的聚會,也輸得慘不忍睹;
也有人吐槽對這種難以避免的“人情局”感到左右為難、無可奈何。
阿德勒曾說:
“人類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blockquote>一個人的圈子,既是他獲取溫暖的源泉,也是一切煩惱的起點。
而一段關系的背后,往往藏著復雜的人性。
對人性無知,往往會讓人在交往中受挫,陷入痛苦。
處事看清人性,為人收起人情,才是一個人處世的智慧。
人情是自縛的繭
可能我們都有過河南男子的遭遇。
逢年過節,和發小、同學聚聚,共同回憶舊去時光的同時,也免不了聯絡一下感情;
走親訪友,除了圖個節氣的熱鬧,也想著維系一下平時本就不太熟絡的關系。
總想去奠定一些人脈關系,在未來必要時,可以起到些許作用。
只是,人情可以是開路的劍,也可以是自縛的繭。
曾看過林語堂與賽珍珠反目成仇的故事,讓人深感唏噓。
早期,賽珍珠看重林語堂的才華,經常在林語堂困難時幫助他。
林語堂還曾攜妻女暫住在賽珍珠美國賓州的家里。
可以說,漂泊異鄉的日子里,林語堂一家在好友的照顧下,免受了很多苦。
感激之余,林語堂也將自己的文學著作,交給了賽珍珠夫婦宣傳出版。
那段日子,他們共飲一江水,彼此成就。
但秋葉埋春痕,林語堂研發中文打字機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
窮困潦倒時,他向賽珍珠借錢,卻被賽珍珠拒絕,倆人因此有了嫌隙。
后來,林語堂又發現自己的版稅存在問題。
在美國,一般出版社會拿作者10%的版稅,而賽珍珠夫婦出版林語堂的書卻拿了50%。
就連版權都歸屬他們,而不是林語堂。
這件事激化了彼此的矛盾,差一點就對簿公堂。
盡管在朋友的調節下,賽珍珠最終歸還了林語堂的版權,但兩人的友誼就此走到了盡頭。
不得不說,一段關系,互利互惠時,它能成為開路的劍,一旦遇到沖突,就只能分道揚鑣。
為人處事,人情往往是表象,人性才是本質。
人與人之間,你以為人脈可以讓你處事更順暢。
殊不知,過度依賴人情關系,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被動,甚至被“人情”束縛。
而被人情羈絆的人生,總是充滿著萬般無奈和心累,甚至傷人傷己。
適當冷漠,才能讓你的世界不委屈
作家李善友對“冷漠”,有自己的看法,他說:
“在我看來,冷漠其實是一種非常正面的力量。
它可以隔斷你和其他事物的拉扯與消耗,讓你專注于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能在復雜多變的時代里擁抱冷漠,是一件極好的事,但總有人喜歡犧牲自己,去成就他人。
明明自己忙得焦頭爛額,但礙于情面,還是接受了同事的求助;
明明身體已經發出了警告,但礙于酒桌情誼,硬是抗下了一杯杯的酒;
自家房貸車貸剛還完,卻還是架不住親朋的求援,將為數不多的生活費借出去了一半。
之所以不去拒絕,是因為怕自己被貼上“不懂人情世故”“不近人情”的標簽,成為大家口中“不合群”的那個人。
電視劇《凪的新生活》中,女主大島就是這樣一個永遠不會說“不”的人。
如果同事叫她一起吃飯,她便將已經備好的便當悄悄藏起來,欣然去赴約;
同事假借她擅長excel,將自己的工作推給她,她也毫不猶豫地接受。
漸漸的,同事們發現大島很好說話,便開始肆無忌憚地“請”她幫忙。
有人“好言好語”請求她幫忙加班,自己卻趕著去參加聚會;
有人不僅找她幫忙完成工作,甚至在工作出現紕漏時,直接將責任甩鍋給大島。
大島以為自己的“好脾氣”,能換來同事的認可。
卻偶然發現,約她一起吃飯的女同事們,悄悄建了群聊,獨獨沒有邀請她;
“好言好語”請求她幫忙加班的同事,卻在聚會時嘲笑她是個傻子,好騙。
知道這一切的凪,非常失落,這時她才明白:
為了合群委屈自己,別人不但不領情,反而不會把你當回事。
生活中,我們總以為,幫人才有力量。
殊不知,與人相處,懂得拒絕,適當冷漠,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
那些放不下的情面,抹不開的臉面,無疑在一次次壓縮自己的邊界,遲早有一天,會讓自己不堪重負。
適當的冷漠,其實是在給自己減負。
蔡康永說過:“其實我還是鼓勵大家做個冷淡一點的人,過于溫暖,并不是維持良好社交的方式。”與人相處,保持適當冷漠,不是無情疏遠,而是相處有溫度,不過度;
是過濾掉那些無謂的紛擾和浮躁,心懷一份難得的人間清醒。
中年以后,收起人情做人,看清人性做事
有句話說:
“人情不可濫用,人性不可高估?!?/blockquote>人情從來經不起考驗,也不堪一擊;人性從來經不起推敲,也無底可探。
若不想被人情所累,看清人性是前提,收起人情是結果。
中年以后,不妨試著理性看待人情,冷靜應對人性,在為人處事中保持理智、清醒的態度。
1、 保持邊界感,不要輕易介入他人生活
生活中,我們盡力與人為善,樂于助人,但結果往往是費力不討好。
作家老楊的貓頭鷹說:
“那是因為你總是犧牲自己的精力,去討好別人。
卻忘了與人交往最好的方式,不是有求必應,而是熟不逾矩?!?br/>缺乏邊界感的人,不是通過討好他人來獲得認可,就是控制他人來凸顯自己的價值。
無論出于哪種意愿,都會侵犯到別人,傷害到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劇本。
輕易介入他人的生活,只會透支自己,最后得不償失。
要記住,再親密的關系,也需要邊界感。
收起過度的人情,不輕易介入他人生活,才能不消耗自己,同時收獲一段健康的關系。
2、減少社交,“低耗能”收獲自己的清歡
獨自在家,就泡一壺暖茶,聽著音樂與自己對話,聆聽內心的聲音,感受生活的本真;
在喧囂的市集中,手握一卷書,不被外界浮華所擾,專注于精神的滋養;
學一門手藝,去創作,去體驗那些豐富我們內心世界的事物。
如此我們才能在“低能耗”的生活中,收獲屬于自己的清歡。
讓心靈在寧靜中得到凈化,讓生命在簡單中綻放光彩。
3、變得強大,從“精神不受力”開始
這個世界,最能傷害到自己的,往往是身邊的親朋。
因為人性就是如此,越是相熟的人,越是能抓住要害傷人。
變得強大,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是防御傷害最好的方式。
不妨試著從“精神不受力”開始:
夫妻間,日常的埋怨不去計較;與父母,屏蔽所謂的“為你好”。
同事間的負面情緒,聽聽就好,不必介意;親朋間的負能量,拉起防火墻,隔離開來。
那些不重要的情緒,就像生活中意外獲得的禮物,合心意就接受,不合心意就拒絕。
不活在別人眼里,也不活在別人嘴里,才能不陷入情緒的漩渦,才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精彩紛呈。
阿德勒說過:
“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blockquote>
行至中年的我們,經歷了春華秋實的沉淀,不再把人想得多好亦或多壞,而是尊重、順應人性。在善惡隨行,處處都有人情漩渦的日常里,我們:
學會了在愈發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
懂得了在理解人性的基礎上,做出更加明智和合理的決策。
說到底,人情世故,是人生的一場必修課。
中年以后,收起人情做人,看清人性做事,才是真正的成熟。
點亮在看,與朋友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