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育英學校密云分校,有一個充滿華麗氣息的服裝設計展廳。走進展廳,精美的傳統服飾和創意新作映入眼簾,令人目不暇接。在這里,經典的傳統漢服被融入現代時尚元素,煥發出新的光彩。從面料到色彩,再到工藝,處處彰顯著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散發著勃勃生機。這些充滿東方韻味又煥發著時代光彩的服裝作品,都出自該校服裝設計社團學生的巧手。學生們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研究傳統服飾文化,從歷史文物和古籍中,探尋服飾的起源和發展脈絡,在一針一線中感受和傳承先輩們的獨有匠心。
借智引源 探索美育新路徑
課余時間,社團成員們在展廳內熱情地做起“小講解員”,分享作品背后的設計靈感。根據學生們的描述,他們的創作靈感有的來自文物色彩,有的來源于對家鄉民俗服飾的創新。在“向外看”的基礎上,2024年秋季學期,學校與北京服裝學院達成合作,引入了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方面的豐厚資源。
學校黨總支書記張克昌介紹,學校與北京服裝學院以橫向科研項目的形式進行合作,充分利用民族服飾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借助高校的專家資源和服裝材料庫,開設了從畫圖到制版、再到裁剪制作等一系列課程,在每個環節都滲透了中華傳統服飾知識,引導學生探究傳統服飾,感受文化魅力,助力中學生提升美育素養。
設計臨摹古代紋樣、從民族服飾中提取色彩、體驗織物組織和編織……從最初的課程構思、師資籌備,到學生能一針一線縫出一件件精美的唐代襦裙等作品,在學生們點點滴滴的進步中,蘊含著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服飾見證并體現著社會每個階段的歷史變遷,我們希望以古代服飾為載體,打破課本內容的局限,透過傳統服飾上的一顆紐扣、一段紋樣、一個配飾,引導學生探索服飾背后的歷史文化,讓傳統文化在心中扎根。同時,加強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的鏈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創新能力。”社團指導教師彭桂生說。
古韻新姿 傳統煥發時代美
“開始參加社團活動時,我像在玩‘換裝小游戲’,畫出的模特比例也很不規范。經過學習,我能獨立完成簡單的設計和制作,拿畫筆和剪刀的手穩了不少,進步了很多。通過學習和制作,我不僅掌握了專業知識,也對古代人的生活場景充滿好奇,更有興趣去探索未知、大膽創新,還懂得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初二年級學生劉澤萱告訴記者,加入社團后,她主動收集了古代的染布知識,用現代材料復原古代染布步驟,還和老師一起做了多次染色小實驗。
通過服裝社團的活動,學生們逐漸積累了對藝術的感知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用畫筆勾勒、用針線縫制自己心目中的服飾,從設計到整體造型,都愈發巧妙。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碰撞的社會,傳統服飾文化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寶藏,育英學校密云分校能關注到傳統服飾,開發出專業的系統課程進行教學實踐,讓人贊嘆。”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田輝看到學生們的創作成果,深受感動。他感嘆,每一件作品都飽含著師生們對傳統服飾的熱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他們為民族服飾文化傳承注入了新力量。
以針為筆 學生“繡出”文化自信
在學校舉辦的美育展示活動中,社團的作品被放置在特制的展示架上。參觀者不僅可以親手觸摸部分服飾,感受布料的質感,還能在小設計師們的指導下,嘗試體驗簡單的傳統服飾制作工藝。展區內,專門布置展示了學生們從設計草圖到修改完善的過程。中國國家畫院教授申卉芪看到設計圖的蛻變過程后,十分感動和欣慰,“藝術與傳統服飾文化在校園相遇,為培養全面發展、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人才邁出了堅實一步。這場成果展充分展現了教育與文化傳承攜手共進的魅力。”
密云區教委副主任尹玲玲表示,育英學校密云分校通過特色鮮明的教學實踐,為學生打開了了解民族文化根基的大門,讓他們在實踐與探索中成長為充滿文化自信的新一代。下一步,密云區教委將持續支持這些有內涵的教育探索,讓更多傳統文化在校園里開花結果,為密云教育增光添彩,為民族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姜思瑤
學校供圖
編輯:蘇珊
校對:姜思瑤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