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生育率和結婚率均呈現下降趨勢。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下降到接近世界最低的水平,每年的出生人口已經少于死亡人口,而且出生人口也在逐年變少,這對社會經濟、人口結構等方面將產生深遠影響,需引起高度重視。
對此有社會學家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不再限制家庭生育數量等,比如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松蹊提交的《關于放寬人口生育約束、構建婚育激勵體系的提案》就引發熱議。其提案核心建議包括:將法定婚齡統一降至18歲,取消家庭生育數量限制,并推行生育激勵政策,以應對我國面臨的超低生育率挑戰。這一提議迅速成為輿論焦點,支持與爭議并存。
根據陳松蹊團隊的研究,我國總和生育率(TFR)僅為1.021.08,遠低于人口替代水平(2.1)。若按當前趨勢,我國人口可能面臨勞動人口萎縮、老齡化率超40%的嚴峻局面。對此提案指出,現行法定婚齡(男22歲、女20歲)是計劃生育時代的產物,已不合時宜。國際對比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法定結婚年齡最高的國家,多數國家法定婚齡為16~18歲,部分國家甚至允許更低年齡結婚。
因此其提案重點提出降低法定結婚年齡,要法律調整與政策激勵雙管齊下。
1.降低法定婚齡至18歲
陳松蹊認為,現行婚齡過高阻礙了生育潛能的釋放。將婚齡調至18歲,可與《民法典》規定的成年年齡一致,避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法結婚”的法律矛盾。此舉尤其惠及農村地區青年,部分人因未達法定婚齡而選擇“事實婚姻”,調整后能減少法律糾紛,提升生育統計準確性。
2.全面取消生育數量限制
提案建議修訂《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刪除“三孩限制”,更名為《人口與生育法》,賦予家庭自主生育權。
3.生育激勵政策“黃金窗口期”
2025~2035年,我國育齡女性數量預計穩定在2.9億3.1億。提案呼吁在此期間推行現金補助、醫療支持、稅收減免等政策,尤其向農村傾斜。例如,每月發放兒童津貼、延長帶薪產假至2年,并試點差異化激勵方案。
然而一個爭議焦點是:降低婚齡真能提升生育率嗎?
盡管提案提出多項措施,但輿論對降低婚齡的實際效果存疑:
現實需求有限:2020年我國平均初婚年齡為男29.38歲、女27.95歲,大城市更推遲至30歲以上。年輕人普遍優先追求教育、職業發展,而非早婚。
經濟與教育壓力:18歲群體多處于高中或大學階段,經濟獨立性差,過早生育可能加劇家庭負擔,甚至影響個人發展。
社會觀念變遷:現代婚姻更注重質量與情感契合,法定婚齡下調未必改變晚婚趨勢。部分學者指出,政策調整僅有“統計意義”,可能僅將事實婚姻合法化,而非增加生育總量。
專家觀點:支持與質疑并存
支持者:法律學者何亞福認為,婚齡與成年年齡統一是邏輯必然,且賦予成年人選擇權。農村青年可能因此受益,減少“非婚同居”現象。
反對者:澎湃新聞評論指出,政策需與現實需求結合,當前1822歲人群結婚意愿低,調整婚齡難以扭轉生育率頹勢,需配套解決住房、教育等高成本問題。
折中建議:部分專家認為,政策應注重“權利賦予”而非“生育驅動”,同時加強育兒支持體系,如擴大公立托育服務、保障非婚生子女權益等。
降低婚齡的提議并非首次。2012年以來,黃細花等多位代表多次建議調整婚齡,但因社會爭議較大,2019年《民法典》修訂時未采納相關提議。全國人大此前回應稱,婚齡調整屬“婚姻制度重大改革”,需充分調研評估
綜合來看,陳松蹊的提案直面人口危機,但單一政策難解系統性難題。生育率回升需綜合施策:
經濟減負:通過補貼、稅收優惠降低育兒成本;
社會支持:完善托育、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
文化引導:營造包容的婚育環境,減少對非婚生育的歧視。
正如網友所言:“允許18歲結婚是進步,但年輕人結不結,還得看錢包和心態。”政策調整只是開端,如何構建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會”,仍需長期探索。
消息來源:觀察者網2月25日報道《全國政協委員: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至18歲,以釋放生育潛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