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對美國提出的關于烏克蘭問題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當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屏幕上亮出“10票贊成、0票反對”的那一刻,歐洲代表們的臉色比巴黎陰雨天的烏云還要陰沉——中美俄三國代表的手高高舉起,而法、德、意等傳統歐洲強國卻只能攥著棄權票,連一句反對的勇氣都擠不出來。
這場被西方媒體稱為“世紀性打臉”的投票,不僅撕開了美國與歐洲“塑料盟友情”的最后一層遮羞布,更讓全球看清了一個赤裸裸的現實:沒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歐洲的尊嚴是如何崩盤的?
時間倒回三年前,俄烏沖突剛爆發時。拜登政府一聲令下,歐盟27國迅速凍結俄羅斯3000億歐元外匯儲備,對俄發起11輪制裁,并向烏克蘭輸送超過500億歐元的軍事援助。德國總理朔爾茨甚至高調宣布“時代轉折”,誓言要將軍費提升至GDP的2%。然而三年過去,歐洲的豪言壯語成了國際社會的笑柄:軍費達標的國家僅個位數,對烏援助承諾兌現率不足60%,連最基礎的炮彈產能都未能突破月產3萬枚的瓶頸。
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虛弱,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徹底暴露。2025年2月,美俄突然在沙特利雅得密談,不僅將歐洲排除在外,連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都是通過媒體才得知消息。
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歐洲?
當安理會決議通過時,中美俄三國的默契絕非偶然。
對美國而言,這是一場精算到小數點后兩位的地緣買賣:特朗普政府一邊推動與俄羅斯合作開發烏克蘭稀土(僅頓涅茨克的鋰礦儲量就達1380萬噸),一邊要求歐洲接手烏克蘭5000億美元的債務爛攤子。
對俄羅斯來說,與北約軍艦在印尼“科莫多-2025”軍演中同框,既是打破西方孤立的外交勝利,更是向歐洲釋放“和解換生存”的信號——畢竟,普京已將稀土產量翻倍的計劃擺上臺面,而這恰恰掐住了歐盟綠色轉型的命脈。
至于中國,投下贊成票的背后是對“勸和促談”原則的堅守,但更深層的邏輯在于:一個分裂的歐洲、一個疲于奔命的美國,正是多極化秩序崛起的最佳溫床。
誰在瓜分烏克蘭的“遺產”?
這場博弈最荒誕的一幕,莫過于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利益合流”。特朗普曾公開要求烏克蘭以稀土礦產換取美國援助,而普京則在沖突三周年當天宣布與美國合作開發頓巴斯資源。這種“敵人在談判桌上握手,朋友在戰場下捅刀”的劇情,讓澤連斯基的“5000億美元礦產換安全保障”計劃顯得格外蒼白。
更讓歐洲窒息的是,他們發現自己連“分贓”的資格都沒有。美國的算盤清晰到殘忍:通過聯合國決議快速終結沖突,讓俄羅斯保住既得利益,同時將烏克蘭重建的財政黑洞(預估超1萬億美元)甩給歐盟。
全球秩序已經重構
這場10:0的投票,實則是冷戰后國際體系崩解的一聲喪鐘。
其一,北約死亡加速。當美軍與俄軍艦在印尼聯合演習時,歐洲才發現自己不過是美國“戰略外包”的提款機。德國萊茵金屬CEO帕佩格的比喻一針見血:“歐洲人就像父母吃飯時只能坐小孩桌的孩子,因為你既沒錢又沒槍”。
其二,資源殖民主義復活。烏克蘭的稀土、非洲的鈷礦、南美的鋰鹽……大國博弈的核心已從意識形態轉向資源控制。美國對烏克蘭礦產的索取、俄羅斯對能源定價權的壟斷、中國對供應鏈的整合等等。
其三,多極化不可逆。歐盟試圖用“歐元債券”和“歐洲軍”找回話語權,但法德在軍費分攤上的扯皮、東歐與西歐的利益撕裂,讓這些計劃注定淪為PPT治國。而中俄通過上合組織、金磚機制打造的平行體系,正在吸納沙特、印尼等“搖擺力量”,形成真正的多極聯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