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筆觸悄然回溯,揭開了一組珍貴的上色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它們定格的,是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那段波瀾壯闊又滿含溫情的歲月。褪去了往昔黑白的冷峻色調,如今以鮮活色彩重現在世人眼前,每一張照片都宛如一扇通往舊時光的窗,引領我們穿越歲月洪流,觸碰那段激情燃燒的歷史。
20世紀50-60年代,東西方文化碰撞,北京西長安街出現一家經營俄餐的大地西餐廳。那時西餐多指俄餐,大地西餐廳不走高奢路線,店內裝修簡約,菜品豐富實惠,羅宋湯、罐燜牛肉等分量足、價格親民,老人小孩都消費得起,成了京城獨特的飲食文化風景,承載著人們對異域美食的熱愛。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經濟困難,物資匱乏,但撫順戰犯管理所未降低戰犯伙食標準,雞鴨魚肉管夠,還安排了營養師。管理所秉持人道主義,允許日本戰犯與親屬通信、會見,并提供便利。圖為日本戰犯古海忠之的家屬來所里與他團聚,久別重逢的場景令人動容,彰顯了中國對待戰犯的寬容與擔當。
1966年北京,毛主席接見了焦裕祿13歲的女兒焦守云。當時焦守云穿著樸素,衣服打補丁,還光著腳沒穿襪子,毛主席心疼詢問。隨后兩人合影,焦守云莊重又難掩喜悅。九年前,焦裕祿因病去世,他的奉獻精神激勵著無數人。此后,焦守云幾乎受到每一任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既是對焦裕祿精神的肯定,也是對這種精神傳承的期許。
這組老照片拍攝于1967年,記錄了中印在乃堆拉山口對峙的緊張時刻,如今呈現的彩色版本,是由印度方面重新上色處理而成。透過這幀畫面,當年中國邊境部隊的凜凜氣勢與無畏英姿撲面而來,盡顯大國軍人的風范。
在這次對峙發生后不久,局勢迅速升級,乃堆拉山口和卓拉山口自衛還擊戰斗相繼爆發。面對來犯之敵,中國人民解放軍以頑強的戰斗意志和過硬的軍事素養英勇抗擊。在激烈交鋒中,我軍以雷霆之勢有力地打擊了印軍的囂張氣焰,共計擊斃印軍101人。盡管我方具體傷亡數據尚未公開披露,但中國軍人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和為了捍衛國家領土完整所做出的巨大犧牲,永遠值得銘記。
1955年10月29日,毛澤東邀集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的委員,座談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希望他們認清社會發展規律,掌握自己的命運,進一步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照片中的場景,是蘇州刺繡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女繡工們正在專注工作。1952 年,蘇州刺繡行業發展遇阻,在多方推動下,蘇州刺繡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初創時,成員有老手藝人,也有年輕學徒。大家相互學習,老手藝人傳授技藝,年輕學徒帶來新想法。女繡工們飛針走線,憑借精湛技藝,用五彩絲線在繡布上創作出花鳥魚蟲、人物肖像等精美繡品。
這張照片定格的,是廣東省新會縣個體手工業者聯合組建的木器生產合作社。1952年8月,會城的手工業發展陷入困境,其中木器行業的形勢尤為嚴峻,從業者們面臨著訂單稀少、資金周轉艱難等諸多難題。
在黨的引領下,縣恢復經濟委員會與縣供銷社深入工人群體,積極宣傳合作化發展道路,號召大家團結協作、共克時艱。很快,生產合作社的組建工作提上日程,建社籌委會宣告成立。
籌委會成員們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作,組織大家學習合作化理念,共同商討并制訂社章。同時,著手收取股金與入社費,公平合理地評定工資。經過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籌備,會城鎮木器生產合作社正式成立,并民主選出了理事會與監事會成員。
合作社初創之時,規模十分有限,僅有13名社員,全部資金不過是35元股金。但社員們滿懷希望,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和頑強的毅力,在這片小小的事業天地里努力耕耘。
到了1955年,合作社迎來了蓬勃發展,社員數量增長至43人,股金也累積到1350元,生產總值更是達到了94091元。合作社通過集體采購原材料降低成本,共同研發工藝提升產品質量,拓展銷售渠道打開市場,社員們的收入穩步提高,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從根本上擺脫了往昔的貧困,大步邁向發展與富裕的康莊大道 。
1961年的秋天,陽光輕柔地灑落在陜西臨潼縣徐陽公社尚寨大隊的棉田上,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氣息。放眼望去,潔白的棉桃掛滿枝頭,與湛藍的天空相映成趣。
田間,一群女社員正忙碌而有序地采摘著棉花。她們身著樸素的衣衫,頭巾在秋風中微微飄動。只見一位年輕的女社員,雙手在棉株間靈活穿梭,動作嫻熟而迅速,輕輕一扯,飽滿的棉花便落入籃中。身旁的另一位大姐,一邊采摘,一邊還不時抬起頭,與同伴們分享著收獲的喜悅,爽朗的笑聲在田野間回蕩。
不遠處,幾位年紀稍長的女社員也不甘示弱,她們的眼神專注而堅定,仔細地檢查著每一朵棉花,確保沒有遺漏。整個棉田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女社員們的辛勤勞作,為這個秋天增添了一抹溫暖而動人的色彩 。
1970年7月,在撫州東鄉紅星墾殖場,農墾部長王震將軍(左)蹲坐在椅子上,膝蓋頂著腹部。因長征、墾荒時落下嚴重胃病,每至寒冬或春日就疼得寢食難安,為不耽誤工作,他常以這種姿勢緩解疼痛。此時他正和基層干部職工講國內外形勢和墾殖場發展規劃,場部一位攝影愛好者將這一幕拍下。后來,參觀者看到照片,都感慨這位將軍毫無距離感,像老支書、老農民一樣親切 。
1957年11月5日,毛澤東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前往莫斯科紅場拜謁列寧、斯大林墓
1955年12月,在新中國工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作為“工業母機”搖籃的沈陽第一機床廠正式奏響生產的激昂序曲。彼時,廠區內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往日的寧靜,宣告著一個全新工業時代的到來。
從這張定格歷史的照片中,我們能看到沈陽第一機床廠的外景,高大規整的廠房錯落有致,彰顯著工業化的硬朗風格。廠區外,煙囪高聳入云,裊裊升騰的煙霧,是工業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這座現代化的工廠承載著新中國工業振興的希望,為國家的制造業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力量 。
1975年7月,驕陽似火,寶成鐵路迎來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在眾人的翹首以盼中,寶成鐵路全線電氣化改造圓滿收官,順利通車。成都站作為這場盛大儀式的核心現場,被裝點得格外喜慶。彩旗在微風中獵獵作響,歡呼與掌聲交織成一曲激昂的樂章。嶄新的電力機車穩穩停靠在站臺,車身锃亮,象征著鐵路運輸邁向全新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