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2632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血常規報告單解析
血常規是健康體檢中的基礎項目,每次體檢完,面對血常規報告單上密密麻麻的指標和箭頭,您是不是常常感覺一頭霧水,只能求助醫生? 其實,血常規報告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今天就來帶您輕松讀懂它,掌握你的健康“密碼”!
血常規到底查什么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基礎、最常用的血液檢查項目之一,它通過檢測血液中各種細胞的數量、形態和分布情況,來反映人體的造血功能、免疫狀態以及是否存在感染、貧血、血液系統疾病等。 一份完整的血常規報告通常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白細胞相關指標
反映機體免疫狀態,提示是否存在感染、炎癥、過敏、血液系統疾病等。
紅細胞相關指標
反映機體造血功能和貧血程度,提示是否存在貧血、脫水、營養不良等。
血小板相關指標
反映機體止血和凝血功能,提示是否存在出血傾向、血栓風險等。
白細胞相關指標
白細胞計數(WBC)
主要功能:白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抵御外來病原體的入侵。
01 白細胞升高:常見于細菌感染、炎癥、組織損傷等。
02 白細胞降低:常見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藥物反應等。
白細胞分類計數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指對血液中五種主要類型的白細胞進行定量分析,計算它們在白細胞總數中所占的百分比。
1、中性粒細胞(NEUT%)
主要功能:吞噬和殺滅細菌,參與急性炎癥反應。
(1) 中性粒細胞升高:常見于細菌感染、炎癥、組織損傷、應激反應(如手術、燒傷)等。
(2) 中性粒細胞降低:
常見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物理或化學因素損傷(如放化療)、先天遺傳因素等。
2、淋巴細胞(LYMPH%)
主要功能:負責特異性免疫反應,包括識別和清除病毒、腫瘤細胞等。
(1)淋巴細胞升高:常見于病毒感染(如流感、肝炎)、免疫系統疾?。ㄈ缱陨砻庖咝约膊。?、血液系統疾?。ㄈ缌馨图毎籽。┑?。
(2)淋巴細胞降低:常見于免疫缺陷、放射治療、化療等。
3、單核細胞(MONO%)
主要功能:參與慢性炎癥反應和組織修復。
(1)單核細胞升高:常見于急性感染恢復期、慢性感染(如結核?。⒀合到y疾病(如單核細胞白血?。┑?。
(2)單核細胞降低:一般無明顯臨床意義。
4、嗜酸粒細胞(EOS%)
主要功能:參與過敏反應和寄生蟲感染的防御。
(1) 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常見于過敏性疾?。ㄈ缰夤芟⑺幬镞^敏、食物過敏)、寄生蟲病、皮膚?。ㄈ鐫裾睢兠撔云ぱ?、銀屑?。┑取?/p>
(2) 嗜酸性粒細胞降低:常見于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但較為少見,其臨床意義不大。
5、嗜堿性粒細胞(BASO%)
主要功能:參與過敏反應和免疫調節。
(1) 嗜堿性粒細胞升高:多見于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結腸炎、藥物/食物/吸入物過敏),也可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性疾病。
(2)嗜堿性粒細胞降低:無明顯臨床意義。
紅細胞相關指標
紅細胞(RBC)和血紅蛋白(Hb)
主要功能: 紅細胞負責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負責運輸氧 氣的蛋白質。
(1)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升高:常見于真紅細胞增多癥、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嚴重嘔吐或腹瀉脫水、尿崩癥、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2)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降低:常見于各種類型的貧血,嬰幼兒及15歲以下兒童的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約10-20%; 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有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減少。
紅細胞壓積(HCT)
主要功能:反映紅細胞在血液中所占的體積比例。
(1)紅細胞壓積升高:常見于脫水、缺氧、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2)紅細胞壓積降低:常見于貧血、出血、營養不良等。
輔助判斷貧血類型的指標
1、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主要功能:反映紅細胞的大小。
(1)平均紅細胞體積升高: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2)平均紅細胞體積降低:常見于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
2、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
主要功能: 反映每個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含量。
(1)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升高: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等。
(2)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降低:常見于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
等。
3、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主要功能:反映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濃度。
(1)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升高:常見于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等。
(2)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降低:常見于缺鐵性貧血等。
4、紅細胞分布寬度(RDW)
主要功能:反映紅細胞板體積的異質性,即紅細胞大小的均勻程度。
(1)紅細胞分布寬度升高:提示紅細胞大小不均,常見于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混合性貧血(如缺鐵合并維生素B12缺乏)。
(2)紅細胞分布寬度降低:提示紅細胞大小較均一,常見于地中海貧血、慢性病貧血。
血小板相關指標
1、血小板計數(PLT)
主要功能: 參與止血和凝血過程。
(1)血小板升高 : 常見于感染、炎癥、創傷、手術后、脾切除術后、血液 系統疾?。ㄈ?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 慢性粒細胞白血?。┑?。
(2)血小板降低:常見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藥物反應(如化療)、感染(如登革熱)、脾功能亢進、白血病等。
2、平均血小板體積(MPV)
主要功能: 反映血小板的大小,與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有關。
(1)平均血小板體積升高:血小板破壞增加(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造血功能活躍(如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癥)。
(2)平均血小板體積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
3、血小板分布寬度(PDW)
主要功能:反映血小板體積的異質性,即血小板大小的均勻程度。
(1)血小板分布寬度升高:血小板大小不均,可能提示血小板生成異?;蚱茐脑黾樱ㄈ缑庖咝匝“鍦p少性紫癜、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2)血小板分布寬度降低: 血小板大小較為均勻,一般無特殊臨床意義。
4、血小板壓積(PCT)
主要功能:反映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的體積比例。
(1)血小板壓積升高:血小板數量增多(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癥)。
(2)血小板壓積降低:血小板數量減少(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
關指標三大體系,我們拿到報告單后首先要看這三大體系中的主要指標,即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量)、血小板計數是否存在異常。再根據其相關體系中的細化指標,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如果發現血常規報告單上有異常指標,請不要驚慌,可及時與我們聯系,由專業醫生為您答疑解惑。
來源: 濰坊市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