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于1944年,號稱延安第一美女的周芳菲,時年24歲。她身著一身白色連衣裙,面帶笑容,身體微微向洋面孔的丈夫傾斜。而旁邊的外國人叫馬海德,時年34歲,他一身藍黑色衣服,搭配一件白色內襯,顯得很有精神。
此時此刻,兩人已經結婚4年了。婚后的感情特別好,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當初談戀愛時并不被周芳菲的親友們看好。那么,最后因為什么事,讓兩個不同國家的男女走在了一起呢?
周芳菲出生于1920年,15歲時為逃避包辦婚姻跑去了上海。經友人介紹,周芳菲加入了中國“左聯”領導的話劇藝術供應社。期間,周芳菲與已經走紅的藍蘋同臺演戲,每月能拿到300大洋,日子過得很愜意。
1937年戰火燒到了上海,周芳菲跟隨藝術供應社輾轉抵達昆明。因周芳菲是活躍的左翼人士,很快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組織的注意。1939年,地下黨組織派人與周芳菲取得聯系,勸她到革命圣地延安去。同年8月,周芳菲進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文學和戲劇。
周芳菲是南方人,初來陜北很快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加上對故鄉的思念,導致她整夜不能寐。為了緩解身體的不適,周芳菲敲開了醫務室的門,接待她的是美國大夫馬海德。周芳菲對馬海德的初印象很深:胡子拉碴,但很帥氣。除了高鼻子大眼睛之外,和久經沙場的紅軍戰士沒啥兩樣。
這期間,周芳菲和馬海德慢慢地熟悉起來。1940年除夕,馬海德到周芳菲的住處約她出去散步。盡管兩人認識一段時間了,但對馬海德的邀請,周芳菲開始仍感到手足無措。正在猶豫時,她想起了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
周芳菲感到沒有理由拒絕這樣一位國際主義戰士的邀請,就一口答應了。兩人散步途中,馬海德從他的身世談到他獻身中國革命的抱負,談得很真摯。周芳菲被深深地感動了。臨告別前,馬海德對周芳菲表達了愛意。據悉,馬海德在陜北已談過兩次戀愛,但因為他是外國人都告吹了。那么這一次周芳菲會答應他嗎?
周芳菲去找自己的親朋好友商量,結果得到的都是不同意的說法。有好朋友勸她:“嫁給一個外國人,很不靠譜吧,說不定他隨時會拋棄你。”有親戚反對說:“千萬不能嫁給外國人,你不怕別人議論嗎?”
周芳菲很矛盾,一夜一夜的失眠。她想到馬海德早已同邊區人民結成了一體,平時人們都稱他“馬大夫”;看病的時候沒人想到他是外國人,都把他當作一個戰士,為什么當他尋求愛情時會遇到這么多的阻礙呢?周芳菲認為這是一種偏見,既然有共同的理想作基礎,民族和血統的不同,不該成為阻力。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周芳菲終于作出最后決定:接受馬海德的愛情。馬海德高興壞了,趕緊找到當時任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要求組織批準兩人的結合。很快,結婚申請就批下來了。
婚后的生活很簡單,周芳菲回到魯藝繼續學習,馬海德還是在醫療戰線上忙碌。那個時候,兩人只在每個周末見一面。盡管日子過得很艱苦,但周芳菲和馬海德都感到生活過得很充實、快樂。
后來,兩人生了個兒子,取名“周幼馬”。周芳菲習慣叫丈夫“馬”,馬海德稱呼妻子“妹子”,兩人孩子的名字就是“一匹小馬”的意思。本來是一對不被看好的愛情,結果兩人過得非常幸福。馬海德不僅是一名優秀的革命戰士、好醫生,而且是模范丈夫,他對周芳菲非常體貼。
每當兩人有了矛盾時,馬海德總是敢于做自我批評。雖然兩人討論政治、歷史、文藝上各有各的見解,但在所有大的問題上,他們的觀點總是一致的。1988年,馬海德患癌癥去世,享年78歲。次年,周芳菲捐款3萬美元,成立了“馬海德基金會”,擔起了丈夫未完成的麻風病防治事業的重擔。
他們兩人的愛情,正如鄧穎超所說的那段話:“真摯的持久的愛情,不是‘一見傾心’,因為相互的全面的了解,思想觀點的協和,不是短時期能達到的,必須經過相當的時期才能真正了解,才能實際地衡量雙方的感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