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魯迅和周總理,看似毫無交集的兩人,實則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淵源。
1954 年,在魯迅逝世多年后,周恩來邀請了許廣平來自己的家里,兩個人說話的時候,周總理說:“廣平同志,要是論輩分的話,我應該叫你一聲嬸母。”
這并非一句簡單的玩笑話,周總理是經過細致研究的,從輩分上來說,他其實應該叫魯迅叔叔的,只是一直沒找到機會當面這樣叫。魯迅去世后,這個遺憾就永遠沒辦法彌補了。
或許有人會疑惑,魯迅和周總理之間,這叔侄關系從何而來?
周總理曾認真考證過,根據周家宗譜記載,周恩來是浙江紹興周氏 21 世孫,往上一輩,正是魯迅這一代。如此看來,周總理與魯迅同屬浙江紹興周氏一脈,輩分既定,叔侄關系明晰。
1939 年,周恩來從淮安返回紹興省親,親屬拿出《周氏宗譜》供他翻閱。最后發現,大約 400 年前,他們便是一家人了。
不僅如此,若再往前追溯, 周敦頤便是他們共同的祖先。在周姓的發展歷程中,周敦頤占據著特殊地位。他字茂叔,號濂溪,是漢族,北宋營道樓田堡(今道縣清塘鎮)人,世人稱其為 “濂溪先生”,謚號 “元公”,由此可見人們對他理學 “開山” 地位的高度認可。有說法稱,他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周瑜的后代。
據周恩來的弟弟周恩霍在《百草園與百歲堂》一文中透露,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周恩來就對此進行過考證。
1939 年,周恩來為考察抗日軍事和宣傳抗日統一戰線回到故鄉紹興,他不僅參觀了距魯迅故居不遠的百歲堂老宅,還前往祖墳祭拜。
回到重慶后,他和周恩霍談及故鄉情況,提到周家和魯迅同宗,兩家都是理學 “開山鼻祖” 周敦頤的后人,這一說法也得到了 1998 年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的《周恩來家世》的證實。
按世系表排列,魯迅是周敦頤第三十二代孫,周恩來是周敦頤第三十三代孫,魯迅比周恩來高一輩。
魯迅所屬的覆盆橋周氏與周恩來所在的寶祐橋周氏,皆源自 “魚化橋周氏” 。據《周氏宗譜》記載,他們都是明代正德年間周逸齋的后人,歷經數百年的傳承,家族脈絡依然清晰可辨。
從世系傳承來看,他們的先祖可追溯至宋朝的周敦頤。
有說法稱,他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周瑜的后代,這更為他的身世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在永州市道縣清塘鎮樓田村濂溪故里,那副 “周庭舉世皆尊元公哲學魯迅文章恩來開國總理,風景這邊獨好濂水湛藍都龐蒼翠道巖今古奇觀” 的楹聯,將周敦頤、魯迅和周恩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清晰地表明了他們之間的傳承關系。
據周恩來的弟弟周恩霍在《百草園與百歲堂》一文中透露,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周恩來就對自己與魯迅的同宗關系進行了考證。
1939 年,周恩來為考察抗日軍事和宣傳抗日統一戰線回到故鄉紹興,他不僅參觀了距魯迅故居不遠的百歲堂老宅,還前往祖墳祭拜。
回到重慶后,他和周恩霍談及故鄉情況,提到周家和魯迅同宗,兩家都是理學 “開山鼻祖” 周敦頤的后人,這一說法也得到了 1998 年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的《周恩來家世》的證實。
按世系表排列,魯迅是周敦頤第三十二代孫,周恩來是周敦頤第三十三代孫,魯迅比周恩來高一輩 。這一嚴謹的世系傳承,不僅是家族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脈絡。
周恩來雖出生于江蘇淮安,但其祖籍是浙江紹興。紹興周氏歷經數代繁衍,成為當地頗具規模的大家族。周恩來的爺爺周起魁,懷揣著當師爺的夢想,卻因家鄉紹興師爺職位趨近飽和,難以實現抱負,便毅然離開故土,外出闖蕩。最終,他在江蘇淮安謀得一份師爺的差事,就此安定下來。
1898 年,周恩來的誕生為這個家庭帶來了喜悅與希望。然而,命運似乎并不眷顧這個家庭,周恩來尚在幼年,牙牙學語之時,爺爺周起魁便溘然長逝。
爺爺離世后,周家的生活逐漸陷入困境,往日的繁榮不復存在,開始走向沒落。
周恩來的成長過程中,有三位母親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小時候被爸爸過繼給了小叔叔,從那以后,小嬸嬸陳氏就成了他的養母。小叔叔去世后,陳氏把全部的愛和精力都放在了周恩來身上。悉心教養他,教他讀書識字,開啟了他的知識之門。
為了維持生計,周恩來 10 歲左右時,父親帶著一家人前往清河縣討生活。然而,生活的苦難接踵而至,在這期間,他的生母和養母相繼離世。
面對生活的沉重打擊,年幼的周恩來毅然挑起了家中的重擔,照顧年幼的弟弟,依靠父親和叔叔寄來的微薄錢財維持家用。
后來,周恩來的大伯當上科長,家庭狀況逐漸好轉,周恩來得以到伯父身邊生活,并在奉天學堂讀書。之后,他進入南開大學求學,畢業后東渡日本留學。
在日本學習一年半后,滿懷愛國熱忱的周恩來毅然決定回國,投身于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
當周恩來懷著滿腔熱血回到祖國時,魯迅已在文壇聲名遠揚,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作為年輕的后輩,周恩來對魯迅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深度十分敬仰。然而,此時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和魯迅之間還有親戚關系。
其實,周恩來與魯迅原本有一次見面的機會。當時,周恩來領導的 “覺悟社” 積極邀請新文化運動的名人前來演講,魯迅也在被邀請之列。
“覺悟社” 的成員們對魯迅的到來充滿期待,精心籌備著這次演講活動。然而,世事難料,在約定的 1919 年 11 月 8 日,魯迅因家中有事,無法如約前來。無奈之下,他只能請二弟周作人代替自己前往。就這樣,周恩來與魯迅錯過了這次難得的見面機會。
據《周作人日記》記載,1919 年 11 月 8 日,周作人上午與重君至東站,乘火車中午抵達天津,寓居芝乃館。下午在各書店購得《三重吉集》等五冊書籍......九點返回旅館,十一點休息,并寄信回紹興。演講后的第二天,周作人上午同重君前往旭街買玩具,九點二十分乘火車,中午回到北京。
而魯迅未能成行的原因是,他當時剛買下八道灣的房子,不僅要支付房款,還需親自指揮工人進行裝修,家事繁忙,實在無法脫身。
這次錯過,竟成了他們之間永遠的遺憾。直至魯迅逝世,叔侄二人都未能再見上一面。
1969 年,黨的九大召開,魯迅的弟弟周建人也參加了會議。周恩來在會前特意前往周建人住的酒店探望。兩人相見,倍感親切,周總理拉著周建人的手,用紹興方言親昵地說道:“我可是查過家譜了,我該叫你一聲叔叔哩!我們可是一家人呢!”
周恩來的緣分不止于此。1972 年 2 月 21 日,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坐的 “空軍一號” 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
在這樣重要的外交場合,選擇合適的國禮成為了一項重要任務。周恩來總理深知這一點,他在國禮的選擇上煞費苦心。他希望通過這份禮物,向尼克松展示中國的文化魅力,增進美國對中國的了解,同時也表達中國對中美關系改善的誠意和期待。
確定贈送《魯迅全集》后,尋找合適版本的過程卻困難重重。當時,《魯迅全集》主要有 1938 年的 20 卷本和 1958 年的 10 卷本 。1958 年版由于一些特殊的歷史原因,被認為存在政治問題,被列為 “禁書”,無法作為國禮送給外賓。因此,目光便聚焦在了 1938 年版的《魯迅全集》上。然而,歷經多年的時代變遷,這本出版于戰火紛飛年代的書籍留存數量稀少。人民文學出版社僅有的殘舊普通本,顯然不符合作為國禮贈送給外賓的要求。
為了找到一套合適的 1938 年版《魯迅全集》,工作人員四處奔走,多方打聽。他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走訪了許多可能藏有該書的圖書館、檔案館和私人收藏家。
在經過漫長而艱辛的尋找后,終于得知魯迅博物館的庫存中藏有紀念本。工作人員立刻與魯迅博物館取得聯系,請求從庫存中挑選一套。魯迅博物館方面也深知此事的重要性,積極配合,從庫存中精心挑選出一套品相完好的 1938 年版《魯迅全集》,周總理終于長舒一口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