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軍大決戰,華野(華東野戰軍,即三野)和東野(東北野戰軍,即四野)都承擔重任。
東野負責的遼沈戰役決定勝負的天平到底傾向于哪一方,這一次戰役,我軍輸不起,因為一旦輸了,我軍就沒有大后方,難以持久作戰。
華野負責的淮海戰役則是決定勝利的時間是否可以來得更早一些,同樣,這一次戰役,我軍也輸不起,因為一旦輸了,解放戰爭到底什么時候能贏就很難說了,國際形勢很快就要生變了,國外是否會介入?誰也不敢打包票。因此,毛主席才說:解放戰爭拖不得。
毛主席對于這兩大戰役,都非常關注,但仔細觀察歷史,毛主席對于華野和東野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一、對于華野打仗,毛主席給予機斷專行權力
在淮海戰役之前,毛主席對于華野就比較放心。
孟良崮戰役開打前夕,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電示華野粟裕:“當機決斷,立付施行,我們不遙制”,結果,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全軍覆滅。
豫東戰役可能是解放戰爭真正意義上的轉折點。當時,整個中原態勢都呈現為一種焦灼的拉鋸戰,解放軍幾乎已經步入死局,毛主席指示:“情況緊張時,獨立處置,不要請示。”最終粟裕利用“神仙打法”絕境逆襲。
淮海戰役開打后,華野粟裕向毛主席請示作戰方針,毛主席直接回復:粟陳張鐘劉并告陳鄧、華東局及王建安、譚震林,提到:“非有特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在此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
可以說,粟裕打仗,其實很守規矩,凡事都請示。但毛主席讓華野當機立斷,多次明確我們不遙制,你們不要請示,給予了機斷專行權力。
二、對于東野打仗,毛主席則親自部署
遼沈戰役,林總不想打錦州了,想要繼續跑回去打長春,經過毛主席反復教育,林總才堅定了攻打錦州的決心,后續將調整后的作戰部署電報毛主席。
毛主席為了避免東野決心反復不定,他在1948年10月4日清晨6時的寫了一份著名的復電,寫給林羅劉并告東北局。這封電報的部分措辭極其嚴厲。
一是明確指出東野過去的戰略方針是錯誤的。電報原文:“你們這樣做,方才算是把作戰重點放在錦州、錦西方面,糾正了過去長時間內南北平分兵力沒有重點的錯誤(回頭打長春那更是絕大的錯誤想法,因為你們很快就放棄了此項想法,故在事實上未生影響)。”可見,毛主席原文直接點出回頭打長春是絕大的錯誤。
二是指責東野反應速度不夠快。電報原文:“我們過去一個月中曾有多次電報叫你們如此做,你們到現在才想通這一重要點,不是平分兵力,而是以主力放在兩錦方面。雖然在時間上應當一開始就如此做,從你們部隊開始行動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個月之久,你們才把攻擊重點問題弄清楚。”軍委在一個月前多次和東野說了應該如何做,但東野拖了有一個月之久,才把重點問題弄清楚,這有點說不過去。
三是直接點明東野的眼光長期受限制的原因。電報原文:“你們的指揮所應先于部隊移動到達所欲攻擊的方向去(這一點我們在很早就向你們指出了),由于你們沒有這樣做,致使你們的眼光長期受到限制。”東野林羅劉都久經沙場,說他們的指揮所一直都跟不上戰場的節奏,“眼光長期受到限制”,這對于高級指戰員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鞭策。
總體來說,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毛主席似乎都想親自上場去指揮了,方方面面寫得非常詳細。
“三軍之勢,莫重于將;用兵之要,先擇將帥。”東野用林總,華野用粟裕,毛主席對他們兩人使用不同的“馭將”方法,體現了毛主席高超的用人藝術,最終東野和華野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