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兩個不允許”引發社會熱議: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及農房,禁止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
這一政策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城鄉關系、土地制度與農民命運的深刻考量。
禁令背后的現實邏輯
資本與權力的潛在威脅
近年來,農村宅基地成為資本覬覦的“香餑餑”。
部分城鎮居民以“田園生活”為名,實則通過非正常手段購地,企圖賭城運擴張或開發民宿牟利。
而退休干部群體中,亦有人利用身份優勢圈占良田,甚至以“鄉賢文化”為幌子建造私人莊園,擠壓農民生存空間。
此類行為不僅導致耕地“非糧化”,更使失地農民陷入“城鄉兩無”的困境——年輕時賣地進城,年老后返鄉無房,淪為城市邊緣的流浪群體。
歷史教訓尤為慘痛。
北京昌平曾出現開發商以市價三成套走全村宅基地的事件,失地農民被迫棲身集裝箱;浙江莫干山民宿產業雖帶來高收益,卻以周邊三十里無糧可收為代價。
這些案例印證了任大鵬教授的警示:“允許非集體成員購地,本質是資本對底層資源的掠奪”。
政策深意
為農民工養老筑起制度屏障
禁令的深層邏輯,實則是為數億農民工的晚年生活托底。
當前中國農村空心化嚴重,許多村落僅剩留守老人,若允許宅基地自由買賣,農民可能因短期利益“斷根”,待年老體衰時失去生存依托。
反之,保留宅基地和農房,農民即便進城失敗,仍可返鄉種地、自給自足,依托每月數百元低保與土地養老,避免淪為城市貧民窟的一員。
這一政策延續了“土地作為農民最后保障”的制度設計。宅基地的不可交易性,本質是防止農民因市場化失地而喪失基本生存權。
正如農業農村部韓俊所言:“宅基地是農民的退路,必須守住”。
執行挑戰與破局路徑
疏堵結合盤活資源
禁令并非“一刀切”,而是通過“疏堵結合”實現土地資源合理利用。
文件明確允許農民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閑置宅基地,發展民宿、倉儲等產業,既增加收入,又避免產權糾紛。
例如浙江德清“宅基地+旅游”模式,使農戶年增收2-4萬元;北京密云“共享農房”計劃,則為返鄉人才提供合法居住選擇。
對于退休干部返鄉,政策亦非全盤否定,而是強調“貢獻與權利脫鉤”。
通過租賃農房、參與村集體項目等方式服務鄉村,既能發揮余熱,又避免特權化。某中部縣退休干部通過技術入股合作社帶動村民增收,便是成功案例。
結語
土地制度中的公平與遠見
中央一號文件的“雙紅線”,本質是平衡效率與公平的制度選擇。
在城鎮化拐點已至、城鄉矛盾凸顯的當下,守住宅基地這一農民權益“最后防線”,既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務實之舉,更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踐行。
未來,如何在嚴格監管與靈活創新間尋求平衡,將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