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鏡如,早期的時候考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一期生,和徐帥及陳賡等人是同學,在黃埔軍校期間,他在總理的影響下加入我黨,成為一名黨員,隨后他參加了北伐戰爭、參與指揮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后,候鏡如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隨后在監獄里呆了14個月才獲得自由。
1931年顧順章叛變,我黨地下組織受到重創,然而候鏡如并沒有放棄和黨組織聯系,在報紙刊登尋人啟示:“XX胞兄:我找不到你,心急如焚,你若再不來,沒有辦法就去自找工作了。......我始終是孝敬父母的。--侯志國。
候志國便是候鏡如的化名,本以為這樣可以聯系到候鏡如,哪知等兩個月都沒能等到黨組織,在沒辦法的情況下,他只能先返回河南老家。
其實,黨組織在顧順章事件后,已經全員靜默,這時候候鏡如尋找黨組織,讓不少人覺得這是個陷阱,所以沒人敢和候鏡如聯系,這一中斷便是17年。
和黨組織失去聯系后,候鏡如何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方向,雖然如此,但他一刻沒有放棄尋找黨組織的機會,在迷茫的時候,在國民黨服役的老同學袁守謙給他伸出了橄欖枝,隨后他決定暫時進入國民黨,然后在尋找合適機會和黨組織聯系。
在國民黨期間,他先后擔任第30軍第30師參謀長、第30師第89旅旅長、91軍參謀長。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國民黨軍第92軍第21師師長,參加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在這期間,他都有出色發揮,而他也憑借這些發揮,成功進入國軍的核心層,1943年春,升任第92軍中將軍長。
抗日戰爭結束,老蔣悍然發動內戰,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以說他的失敗,在他決定走上人民對立面的時候,已經注定,所以在這期間,包括候鏡如在內的不少愛國人士,都在想辦法脫離老蔣,重回人民的序列。
雖然,在國民黨多年,候鏡如一直沒有退黨,從這點來看,他的心始終向著光明和人民,所以回歸的光芒一定會在合適的時候,重新照耀候鏡如黑暗10多年。
這時候,他收到了總理的來信:“如能回來,表示歡迎,過往是能夠原諒的。”
短短15個字,給候鏡如黑暗的人生,再一次帶來了光明,于是他通過外甥李介人(中共地下黨員)與92軍長黃翔密謀,以親筆信聯絡我軍,希望能在合適的時候舉行起義。
之后陳賡找到了候鏡如,兩人秘密在北京飯店會談,1個小時才離開,這時候他才知道,黨組織當年為什么會不聯系自己,對此他表示理解,隨后他要求歸隊,恢復黨員身份,然而這時候,候鏡如已成為了國軍中的核心將領,擁有足夠的影響力,所以暫時留在國軍當中,等待合適機會起義,這樣一來會對戰局產生深遠影響。
雖然如此,但是想要尋找合適機會起義,并不容易,因為這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人和。
隨著解放戰爭進行,國軍在東北戰場全面潰退,勝利天平一步步倒向我軍,在這個危機時刻,老蔣多次奔赴東北,希望能穩住局勢,扭轉敗局。
然而,這時候局勢已經糜爛到底,任誰都沒辦法挽回,可就算如此,老蔣依舊不愿放棄,他希望全美械裝備的國軍,能憑借裝備和火力的優勢,在東北戰場上挽回敗局。
然而,老蔣的圖謀一次次被我軍粉碎,在沒辦法情況下,老蔣只能繼續調兵遣將,希望這些被他重用的將領中,能有一人挽救自己危亡的事業,候鏡如成為了國軍十七兵團司令,率部救援錦州。
時任東北“剿總”總司令的衛立煌,得知候鏡如被任命為救援錦州司令后,覺得候鏡如不熟悉東北情況,不太適合這個職務,范漢杰更適合這個職務,然而老蔣壓根不考慮衛立煌意見,因為在他的心理,已經將候鏡如視為自己心腹,所以對于衛立煌壓根不信任。
然而,這時候候鏡如找了一個借口沒上任,這讓老蔣有點不爽,但是他并沒有處罰候鏡如,而是放過候鏡如,讓54軍軍長闕漢騫暫時掌控軍隊,等候鏡如忙完自己的事情后再接替這個職務。
國軍內不少覺得他是保存實力,實際上這時候的候鏡如就是以退為進,因為他一旦擔任救援錦州司令,他及必須進攻,而他又不能不打,所以他以要去唐山接部隊為由,拒絕馬上商人,他之所以會采取“”字訣,這樣一來就能給我軍爭取到一定時間機會布防,從這里來看,候鏡如不愿意和我軍交鋒,除了不愿交鋒外,就是救援錦州部隊不太好掌控,一旦沒掌控好,還有可能讓自己對嫡系部隊92軍失去控制權。
由于錦州戰事十分緊張,所以老蔣沒有等候鏡如,而是讓54軍軍長闕漢騫代理候鏡如的職務,讓他立即發起進攻,闕漢騫也第一時間對他塔山發起了進攻,本以為拿下塔山輕而易舉,那知我軍在塔山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闕漢騫幾次進攻全部都被我軍打退。
這時候,候鏡如率領第92軍第21師抵達前線,并建立了前線指揮部。
前線指揮部建立后,時任62軍軍長林偉儔及第39軍軍長王伯勛紛紛前來表示,部隊由于是坐船來到前線,士兵們暈船十分嚴重,壓根不辦法作戰。
闕漢騫在報告情況的時候,也沒有前幾天的驕氣,而是匯報了這幾天我軍情況,為下一步進攻做好規劃。
就算如此,候鏡如也沒有放棄闕漢騫,而是將他批評了一頓,因為“貪功冒進”讓部隊損失慘重,被這樣一批后,闕漢騫也不敢和候鏡如作對。
4縱的戰士并沒有部隊布置在戰壕里,而是在地面挖了很多大坑,部隊全部藏在坑里,所以當國軍進攻的時候,4縱戰士們就直接跳出來,打擊進攻的國軍,這讓進攻的國軍壓根干不過。
為了能更好的破局,54軍參謀長楊中藩提出了自己的作戰計劃,放棄進攻塔山,集中機械化部隊圍困地形開闊的至白臺山。
白臺山位于塔山的側翼,一旦拿下該地,就可以從正面和側翼對我駐守在塔山的部隊發動進攻,這樣一來,有可能順利拿下塔山。
楊中藩提完建議后,候鏡如沒有馬上表態,因為他知道,如果按照他的計劃,會造成我軍重大傷亡,所以他不能馬上答應楊中藩,而是繼續詢問大家有沒有其他計劃。
這時候,候鏡如的連襟17兵團參謀長張伯權也提出了一個作戰計劃,救援錦州刻不容緩,維持原有計劃,調集重兵進攻塔山,因為我軍的火力充足,如果繼續猛攻,完全能在短時間內拿下塔山。
對于張伯權計劃,候鏡如表示同意,但是他沒有馬上表態,而是等待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計劃。
這時候,羅奇站出來表示,自己支持張伯權的計劃。
羅奇黃埔一期生,時任95師師長,是老蔣派到候鏡如身邊,協助且監視候鏡如,這時候他會提出這個建議,主要有這層考慮,就是他希望能馬上進攻錦州,這樣就可以完成老蔣交代給他的任務,所以這時候他只是看,那個計劃符合老蔣要求,他就支持那個計劃,張伯權的計劃最對老蔣意思,所以自然支持張伯權。
為表示自己態度,他建議讓大軍休息一天,后天在發起總攻。
羅奇的建議,自然符合候鏡如的想法,隨后候鏡如答應了這個作戰計劃。
這樣一來,候鏡如又為我軍爭取到寶貴的一天,而他的舉動也為最后錦州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遼沈戰役失敗后,候鏡如被任命為第17兵團司令的身份兼任天津塘沽防守司令,由傅作義節制,以他的職務,在平津戰役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以這時候他也開始籌備起義。
這時候的候鏡如明白如果自己能率領17兵團起義,自然好事一件,然而17兵團內除了92軍外,其他部隊不在他掌控范圍,所以貿然起義,會帶來災難性后果,所以他只能等待合適的機會。
遼沈戰役不久,林總率領東野入關,北平情況瞬間緊張,傅作義為了解張家口之圍,派了嫡系第35軍兩個師去接應,可又被困在新保安,沒辦法只能再次動用兵力救援,這樣一來導致北平城防空虛,為了確保北平安全,將候鏡如旗下的92軍四個師調走三個師,駐守永定門,僅留下318師給候鏡如。
傅作義的舉動讓他不敢不從,擔心自己準備起義一事被發現,為了避免最糟糕情況發生,只好叮囑親信黃翔軍長和第21師師長張伯權相機行事,自己在天津伺機而動。
這時候的候鏡如已打算起義,而這樣打的事情,肯定會引起傅作義的注意,他很擔心自己的舉動會被傅作義注意,傅作義并將自己事情告訴老蔣,這樣一來自己起義的計劃會失敗。
好在傅作義沒有這樣做,因為這時候他也自身難保,只有起義,才可以避免最糟糕的情況,所以他壓根沒可能舉動候鏡如,1952年候鏡如回到大陸后,才知道當年傅作義當年知道他的情況,但是沒有告發候鏡如,雖然如此,候鏡如還是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傅作義當年,如果將自己情況告訴老蔣,那瞪大自己就是一個未知的未來。
1949年1月接受北平和平改編時,將92軍納入麾下整體投誠。此舉既保全自身退路,也避免了國民黨內部的流血沖突。
候鏡如在天津末期,接到了老蔣的一道命令,讓他南撤。
隨后,候鏡如抵達了上海,在上海后他的手下兵馬,又被湯恩伯調整,這樣一來,他手下的38師不足3000人,起義壓根不可能,于是他想到了和好友廖運澤一起起義。
后來,他讓李介人進行聯系,經過一番波折后,1949年8月,候鏡如在福州成功起義,如此一來92軍全部回歸到人民的序列,為繼續保衛建設祖國做出了屬于自己的力量。
期間,侯鏡如一直待在香港,1952年局勢穩定后,才回到內部工作,這時候他才知道了當年的事情,感到了一身后怕。
回到內陸后,候鏡如先后擔任任國務院參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北京市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為祖國的發展及和平統一做出了不少貢獻。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