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范志輝
“歌神”張學友的名字,早已成為華語樂壇的代名詞。
2月23日,張學友又迎來了一個非凡的里程碑——《張學友60+巡回演唱會》在海口完成第218場演出,同時也是他歌唱生涯四十年來的第1000場個人巡回演唱會,成為有史以來首位巡回演唱會場次突破千場的華語歌手。
38年,十輪巡演,千場輾轉。張學友的舞臺像一列永不靠站的列車,載著幾代人的青春轟然向前。
當流量明星在熱搜榜上曇花一現,他卻在時光長河里將自己活成了一座燈塔,用歌聲向世人證明:真正的頂流,從不需要追趕時代。
千場個人巡回演唱會如何達成?
上世紀90年代,華語樂壇流傳這么一句話:哪里有風吹過,哪里就會回蕩著張學友的歌聲。
1984 年,張學友憑借參加香港十八區業余歌唱大賽脫穎而出,簽約寶麗金唱片,就此踏上追逐音樂夢想的道路??峙抡l也未曾料到,這個熱愛唱歌的年輕人,會在之后的歲月里成為華語樂壇的傳奇。
僅過三年,張學友并幸運地擁有了《情已逝》《遙遠的她》《月半彎》等代表作, 26歲的他順勢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開啟了人生中的首輪個人巡演——《張學友87演唱會》。演唱會中,他真誠地向歌迷致謝:“我無以為報,我保證以后會盡力去把歌唱好,來報答大家的支持!??!”
這一承偌,張學友信守至今。從1987年到2025年,回望他的十輪巡演,整個歷程跨越了38年,足跡遍布亞洲、歐洲、大洋洲及美洲,到訪超過18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座城市,吸引了上千萬觀眾親臨現場。
不夸張地說,倘若將張學友的演唱會串聯起來,便是一幅華語流行文化的“航海圖”。與此同時,他也一直嚴格自律,持續刷新著紀錄,成為了華語樂壇毋庸置疑的“巡演之王”。
1995年,張學友是《友學友演唱會》總計舉辦100場,刷新了當時華人歌手舉辦單次演唱會的紀錄;2010年,《1/2世紀世界巡回演唱會》在一年之內現場觀眾總數突破200萬,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的“12個月內巡演最多觀眾人數”的紀錄;2016啟動《A Classic Tour學友經典巡回演唱會》,歷時三年舉辦233場,成為華人歌手單輪巡回演唱會的最高場次紀錄;2023年,張學友重返舞臺,開啟全新的《60+巡回演唱會》,截至??谡疽淹瓿?18場,有望再度打破上一輪巡演的場次紀錄。
千場個人巡回演唱會背后,是華語音樂從本土走向世界的拓荒史,更是張學友與千萬人共同完成的“行為藝術”——用四十年光陰,把“短暫的熱鬧”釀成了“永恒的儀式”。
據音樂先聲了解,從全球來看,能夠達到個人巡回演唱會場次破千場這一成績的歌手/組合,還有Bob Dylan、Elton John、The Rolling Stones、U2、Bruce Springsteen等寥寥可數的頂級藝術家,而張學友此次的破紀錄,也再次印證了其世界級歌手的地位。
某種程度上,這不僅是張學友個人的榮耀,更是華語流行音樂的輝煌時刻。
在當晚的演唱會上,張學友回顧1000場歷程,深情表示:“1000場對我來講是什么,就是證明我過去四十年,放了超過接近3000個小時在這個舞臺上。我相信我對這個舞臺有足夠的真誠,也有足夠的愛。
謝謝可以讓我一直站在這個舞臺上面的每一位歌迷,無論你今天在場或是不在場,我的過去都承載著你們的愛與支持。沒有你們,我無法站在這個舞臺上做我自己最喜歡的事情。這四十年,這一千場的演唱會,都是不可能實現的。衷心地謝謝你們一直都在我身邊,謝謝!”
這段話與他在1987年首輪演唱會上的感言何其相似,時光仿佛在那一刻重合了。
在此前采訪中,張學友多次提到“唱歌是我一生最喜歡的事”,而每一次演唱會,他都是從頭到尾事無巨細地參與其中,只為了給觀眾奉上一場完美的演出。
正因為這份堅持,張學友的每一場演唱會都是跟歌迷之間的一次深情對話,更成為了一場無法復制的音樂盛宴,反過來也吸引著不同世代的歌迷來到現場。
張學友為何能一直長紅?
娛樂圈的生存法則向來殘酷,新人靠熱搜續命,偶像用話題保鮮。但張學友像一個“不合時宜”的匠人,固執地打磨著最傳統的“手藝活”。
2015年,他在臺灣接受主持人張小燕的訪問時,自稱自己具有郭靖一樣的性格,沒有太高天賦,能有優越的唱功全靠一點點苦練。而這份努力和敬業,始終貫穿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為了在演唱會中保持最好的狀態,他更以“苦行僧”般的自律著稱,每天雷打不動的聲樂訓練和飲食管理。因此,即便年過六旬,張學友仍能在《60+巡演》中連續唱跳20分鐘不降調。
他也拒絕任何形式的假唱,始終堅守著對歌迷的承諾,遇到狀態不佳時也坦然道歉:“除了我會多喝一點水,不會少唱一首歌。”這種對舞臺的敬畏,在假唱、舞蹈劃水的當下,顯得太稀缺、太珍貴。
當然,眾多金曲傍身,成為張學友能夠穿越周期的殺手锏,《情已逝》《遙遠的她》《一路上有你》《吻別》《餓狼傳說》《她來聽我的演唱會》《一千個傷心的理由》《李香蘭》《祝?!贰断嗨硷L雨中》《愛是永恒》《分手總要在雨天》……每一首都深受歌迷喜愛,可以說是KTV必點,張學友也由此成為統一華語聽眾審美的“最大公約數”。
與此同時,從最初的情歌王子,到后來涉足搖滾、民謠、電子等多個音樂領域,張學友并未故步自封,一直在不斷嘗試和突破自我。
比如1997年,經歷了前后一年多時間的緊張籌備后,由張學友擔任主演及藝術總監的音樂劇《雪狼湖》正式公演,這也是華人音樂劇歷史上演出場次最多的音樂劇;2004年,張學友花費3年時間,推出了自己包攬全部作曲的專輯《Life was Like a Dream》,情感表達更為直接私人,曲風更加多樣化。
這種對音樂風格的創新與多樣化,既讓他能夠緊跟時代的潮流,又能保持自己的藝術純粹性。張學友的音樂作品不僅在香港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臺灣、新加坡等地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全球市場具備廣泛影響力。
數據顯示,張學友曾多次榮獲包括“美國Billboard音樂頒獎典禮- 最受歡迎亞洲藝人大獎”(1994年)、“世界音樂大獎(World Music Awards)- 全球最暢銷華人男歌手獎”(1995年、1996年)、“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星”(1994年、1997年、1998年)、 “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1998年)在內的多個頂級音樂獎項,并曾七次獲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認證的香港年度冠軍專輯成績。
可以說,張學友的長紅,正是對“流量為王”時代的溫柔反擊。他用四十年證明,真正的時代巨星無需熱搜的加持,而是來自靠作品、人品與時間的復利。
當行業沉迷于制造“速成偶像”,他的存在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華語音樂的初心——音樂的本質,從不是數據與算法,而是人與時光的共鳴。
結語
四十年,對于任何一位藝術家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里還有一段佳話值得分享,便是張學友與環球音樂的緣分。自1984年憑《大地恩情》一曲奪得全港十八區業余歌唱大賽冠軍,張學友就與寶麗金唱片簽約,從而正式進入歌壇。隨著時代的變遷,唱片行業經歷了多次并購和重組,1999年,寶麗金唱片被環球唱片收購,成為環球音樂的一部分。
盡管如此,張學友與環球音樂的合作始終未曾中斷,始終留在環球音樂的大家庭里,這段貫穿一生的至誠合作已延續四十年有余。四十多年來,環球音樂支持他發行了超過五十張個人專輯,見證了張學友從青澀走向成熟,從華語樂壇走向國際市場,成為閃耀世界舞臺的華人之光。
而這段音樂史上罕見的長期共生關系,不僅塑造了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更成就了廠牌與藝術家共同成長的經典范式。
未來,屬于張學友的音樂傳奇,仍在繼續書寫。
*本文圖源網絡,如侵權聯系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