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地下文明看陜西,地上文明看山西”,其意思就是陜西、山西兩省是國家文物古跡最多的省。陜西擁有十三朝古都西安,地下埋的多是王公貴族就不說了,山西曾經是中原腹地,過去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區域,雖然不像陜西那么多古墓,但遺留下來的老建筑,古寺廟還是不少,這其中就包括普濟院。
榆次春秋時期稱“涂水”、“魏榆”,戰國時期改為“榆次”,是中國晉商文化之鄉,榆次老城、后溝古村、常家莊園等老建筑都挺有名氣,相比起來,普濟院規模小得多,所以知曉的人也比較少,位于晉中市榆次區什貼小橋村境內,地處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南側,距離榆次市區不遠,只有30多公里的路程。
普濟院是一座百年古寺廟,有的說是始建于明朝,但并沒有清晰的歷史記載,只能從寺廟大殿尚存的碑文推斷,在清朝乾隆37年,也就是公元1772年重新修建,從此推斷超過250年的歷史。普濟院還有一個非常雅致的名字,水晶別院,為何叫這個名字呢,主要是區別于烏金山的水晶院。
普濟院規模并不大,由南北兩側的前殿、大殿和東西兩側的偏殿構成,四合院結構,不到10畝地。但別看規模不大,建筑卻相當精致,青磚瓦房,歇山式屋頂,房梁都是卯榫相連,在墻壁上、梁柱上還有精美的木雕和墻壁上殘存關公彩繪圖等,都能夠很好地證明古寺廟曾經的輝煌。
普濟院不但建筑精美,底蘊也豐富,其歷史價值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得到榆次人的認可,被評為“榆次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在2020年的重要會議上,還有吸引社會力量進行保護的說法。遺憾的是,保護并不徹底,寺院終歸墻倒屋塌,除了大殿以外,其余建筑垮塌殆盡,成了殘垣斷壁,走進其中,滿目荒蕪的場景令人意外。
普濟院比較特殊,雖是文物保護單位卻垮塌殆盡不說,還有奇怪的事情,一是由于多數大殿都垮塌了,地藏王佛像無處安生,被請到寺廟外空地上當門神。再者就是尚存大殿中供奉幾尊紅臉佛像,這不奇怪,奇怪的是佛像都是蒙面佛像,不是紅布蒙面,似乎是制作之初就被蒙面了,看不清佛像真面目,讓人感覺特別神秘。
地上文明看山西,山西的古堡古建筑特別多,散落在三晉大地的每個角落。底蘊豐富,文物眾多,固然是好事情,但壞處就是文物保護耗資不菲,難度太大,就拿普濟院來說吧,歷史悠久,底蘊豐富,地方管理者多次提出保護,從現實來看,完全可能是沒有錢,辦不了事,最后被迫垮塌成殘垣斷壁,想想都憋屈,你說是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