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理想汽車CEO李想在微博上發了一條挺有意思的消息,說差點和小米的發布會撞期了。原來,理想汽車原本計劃在2月27日正式官宣亮相首款純電SUV理想i8,但得知小米也要在同一天發布小米SU7 Ultra和小米15Ultra,為了感謝雷軍過去的幫助,也為了避免外界誤會,理想決定“為發布會讓路”。
雷軍也很快在評論區回復,表示感謝,并祝理想i8大賣。他說,小米和理想要一起推動純電車在國內的發展。這波互動,挺有格局的。
該動態引發網友討論,部分評論認為“避開流量高峰是明智選擇”,也有觀點指出“新勢力車企間的微妙關系值得玩味”。
根據雙方公布的信息,小米將在27日發布SU7 Ultra和小米15Ultra,理想則將推出首款純電SUV i8。從產品定位看,前者聚焦30萬元級轎車市場,后者瞄準40萬元級SUV領域,理論上并不構成直接競爭。但考慮到當前車市流量爭奪白熱化,頭部企業主動錯峰發布的現象值得關注。
改期背后的三重考量
從公開信息分析,理想調整發布會時間可能基于三個現實因素:
流量分散風險:2023年數據顯示,頭部車企發布會直播觀看量均值約200萬人次,而小米手機發布會的平均流量超過800萬。
品牌關系維護:雷軍曾公開表示對理想MEGA的技術借鑒,兩家企業在供應鏈領域存在合作可能。
戰略調整需求:理想2023年純電車型MEGA上市遇冷,全年純電車銷量占比不足5%,此次i8需要更專注的傳播環境。
從產品參數看,理想i8作為品牌首款純電SUV,采用全新設計語言,配備激光雷達和貫穿式尾燈。其所屬的i系列將與現有L系列(增程式)、MEGA(MPV)形成產品矩陣。官方資料顯示,該車CLTC續航預計在650公里以上,支持800V高壓快充。
市場表現折射戰略困境
理想汽車2023年總交付量50.05萬輛,同比增長33.1%,但這一成績主要依賴L系列增程式車型。據公開數據,其2024年1月交付量同比下降3.97%,環比降幅達48.85%,成為當月唯一同環比雙降的新勢力品牌。
對比來看,MEGA車型的失利暴露了理想在純電領域的經驗短板。該車型上市首月訂單量約4000臺,不足預期值的1/3。李想曾在內部信中承認對純電戰略存在誤判,將MEGA的“商業驗證期”錯當作“高速發展期”經營。
行業競爭呈現新態勢
此次發布會改期事件,折射出三個行業趨勢:
流量爭奪精細化:2024年1-2月,主流車企共召開32場線上發布會,平均觀看量同比下滑15%,用戶注意力趨于分散。
技術路線分化:理想i8延續增程式車型的“堆料”策略(激光雷達+Orin芯片),而小米SU7 Ultra據傳將采用視覺融合方案,硬件成本相差約2.3萬元。
價格帶重疊加劇:30-40萬元區間已聚集蔚來ES6、小鵬G9、問界M7等20余款車型,市場競爭進入貼身肉搏階段。
從用戶反饋看,汽車論壇數據顯示,消費者對純電SUV的核心關注點集中在:
- 實際續航達成率(普遍要求≥85%)
- 充電樁兼容性(需覆蓋90%以上第三方樁)
- 智能駕駛系統誤觸發率(期待≤0.5次/百公里)
寫在最后:沒有永遠的對手
車企主動調整發布會時間,本質上和超市調整貨架位置一樣,都是市場競爭的具體策略。對于理想來說,避開小米的流量鋒芒,既能避免資源內耗,也為i8爭取了更專注的傳播窗口期。
不過,這種“錯峰”操作也帶來新挑戰——延期發布可能影響經銷商鋪貨節奏。據汽車流通協會統計,新車上市每推遲一周,終端線索量平均流失約8%。這場發布會改期究竟是妙棋還是妥協,最終還要看i8的市場表現來說話。
說到底,車企之間的“禮讓”背后,終究是用戶用錢包投票的戰場。當消費者手握30萬預算時,不會因為發布會哪天開就決定買哪款車,關鍵還得看產品能不能解決真實痛點。畢竟,馬路上跑的車,比的不是誰的PPT更漂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