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鳳舞鹿峰畫說興業》一書第六章,該章撰寫為玉林師院王易萍博士、教授。
寒山是玉林的名山,介于玉林市玉州區城北、仁東,興業縣的賣酒鎮和龍安鎮之間,有“百里寒山”之稱。山上有寒山廟,《郁林州志》記載,“在州北三十里,山巔及麓有廟,祀寒山神也”。寒山神即“寒山三圣”。每年的三圣誕日為寒山誕,即寒山廟會,是周邊村鎮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玉林當地歷史悠久、規模最大、最具文化影響力的廟會。
相傳,寒山三圣為張氏三兄弟,祖居湖南長沙府,系漢代張良后裔。大哥張桂卿,生于北宋慶歷八年戊子年(1048年)農歷九月十五日;二哥張桂亭,生于北宋皇佑三年辛卯年(1051年)農歷二月十二日;三弟張桂成,生于北宋至和元年甲午年(1054年)農歷四月十五日。兄弟三人知書識禮、勤勞孝順。不幸雙親早逝,張氏兄弟想尋覓風水寶地以安葬雙親。他們跋山涉水一路南下,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并為各地鄉民找到了干凈的水源。一日,他們來到興業沙塘鎮莫村,得到村里一位大姐的熱情招待。他們了解到村里長期嚴重缺水,村民挖了很多井都沒出水。為緩解村里的水荒,第二天上午他們仔細探尋,找到了一個泉眼。村民們在三兄弟的指引下果真挖出了一口流水泉井,不但夠全村人飲用,還能灌溉農田。村民對張氏三兄弟感激不盡,稱他們為“救命恩人”。
后來,張氏三兄弟來到寒山頂峰,看見有五座山峰形成了五鳳穿云之勢,便決定在此安葬父母。葬畢,突然風狂雨急,兄弟三人羽化登仙。百姓感念兄弟三人的孝心和為當地尋找到干凈的水源,便在此建廟供奉香火,并奉之為地方的司雨之神,后來又發展為當地的保護神。每年張氏三兄弟的誕辰,民眾便到山頂祭拜,由此而有了“寒山誕”。因為三兄弟的誕辰不同,所以寒山誕有三個:農歷二月十二(二圣張桂亭),四月十五(三圣張桂成),九月十五(大圣張桂卿),其中農歷二月十二的誕期最為隆重。
明代以前寒山上即設有神壇。當地民眾每遇天旱,便在此設壇,抬飛來石祈雨,每有應驗,因而信為神石。寒山石廟據傳建立至今已300多年,全部用1214條石箭壘成,是玉林古八景之一的“寒山應雨”的古跡所在。寒山大廟建于清朝道光年間,是玉林市內占地最廣、建造面積最大的清代建筑。據文獻記載,但凡到任郁林州官均到寒山祭祀,祈求風調雨順,惠及黎民。有一跛腳州官,不勝登峰奉祭之苦,于寒山村設壇祭拜。后人于此建廟,稱寒山大廟。光緒年間,寒山神被敕封為“溥澤龍神”后,當地士紳遂倡建寒山廟于城區南薰門內(即玉州區總工會內)。于是各地仿效,形成了寒山誕的廟會圈,但誕期略有差異。 寒山應雨的勝跡,最早見于宋代余靖的《寒山》:“空翠紛紛冷不流,風云長是護靈湫。山神喚起龍行雨,散作炎州六月秋。”此后歷代都有以“寒”“雨”為主題的詩文。如明代的玉林知州鄺元樂有《寒山應雨》:“石室仙蹤在郁州,寒山應雨任君求。西甌池內蛟龍現,水月巖虛載斗牛。白石洞天仙子至,南橋古渡水中留。龍泉涌出流霞水,掛榜山崩應六秋。”文欽的《寒山應雨》、鄺元樂的《寒山應雨》、楊于陛的《題寒山》、朱佩蓮的《過寒山》、史棠的《遇旱禱寒山應雨記》及蔣武琛的《創建城內寒山廟記》等,助推了寒山及其信仰崇拜成為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2008年、2018年,寒山誕先后被列入玉林市、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蒲塘鎮的寒山廟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誕期為農歷二月初十日。蒲塘寒山廟會以游年的方式進行,一年一小游,三年一大游,參與人數眾多,文化活動豐富,是玉林寒山誕廟會文化的北片代表。二月初十的誕期一說與瘟疫有關。
清朝同治年間,蒲塘發生大瘟疫,嚴重威脅到人畜的生命安全。村民苦無對策,心中惶恐。相傳郁林州的寒山三圣能驅邪祛災,便去“請神”。二月初九日夜將神請來蒲塘后,患病之人逐漸好轉。第二天,村民們在蒲塘的最高點社頭坡鳴放鞭炮,抬出寒山三圣的神像到蒲塘圩巡游。九村六垌的村民們都涌來沐浴神恩。據說瘟疫因此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人們由此深信寒山三圣消災驅邪的神力,便將每年農歷二月初十定為蒲塘的寒山誕期,一直延續至今,請神巡游也成了誕日固定的活動內容。其他主要的廟會活動還有飄色、跳傀僮、地方戲、舞龍舞獅及山歌等。另有傳說是寒山上的寒山圣修仙得到后,云游到蒲塘,發現當地受災嚴重,便作法驅趕災神。百姓感念神恩,便在山坡上建廟奉祀,在寒山圣的生日即二月初十舉行盛大廟會,抬圣像出游,嚇跑妖邪,保地方平安。
廟會日,蒲塘圩上大小街道張燈結彩,舞龍舞獅,迎神出游。上午吉時,人們將三圣神像從廟里請出,并圍繞東西南北4個街門和圩上的大小街巷巡游一圈。民眾會在各處擺上迎神桌臺,以便神像停留賜福。巡游隊伍中極具蒲塘傳統民間藝術的“飄色”最吸引人們的目光,其中有寒山三圣、西湖借傘、唐僧西游、九子登科、天姬送子、財神賜福等取材于地方民俗、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及傳統戲劇等作為展板主題的代表性情節場景,精巧艷麗,造型逼真。小孩扮成造型各異的人物或動物,在色臺上凌空懸立,讓人嘆服。近年來還增加了發家致富、奧運會、航天科技等新時代元素的飄色板。唱采茶、唱山歌、唱春牛、唱粵劇鷯劇、舞犀頭、扭秧歌、撐旱船等地方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成為廟會表演活動的主角。(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