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失利,為保存革命力量,除開部分人員留守蘇區,8.6萬名中央紅軍將士,從此踏上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
在長征途中,可謂是“前有狼,后有虎”。紅軍不僅要面對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還要面對缺糧、缺藥、缺武器彈藥的惡劣狀況。
在爬雪山、過草地時,不少紅軍永遠倒在長征途中,甚至連一口飽飯都沒有吃到,到陜北會師后,中央紅軍主力已經銳減到三萬人。
這里就有個問題,為何中央紅軍在前四次反圍剿作戰中,都能擊敗人數多,裝備先進的國民黨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卻失敗了,國民黨軍背后是否有高人指點呢?
那么,誰是逼迫紅軍長征的罪魁禍首?當然,蔣氏校長還真的算不上,而是背后還真是有高人指點。
當時,針對中央紅軍的第五次軍事圍剿,蔣氏換了一個人來參與指揮,這個人便是蔣氏的武膽,被稱為“當代臥龍”的楊永泰(文膽陳布雷,“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便出自他)。
楊永泰,很多人是第一次聽,沒啥知名度。
但是,就是這個人,卻一手炮制了“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最毒“隆中對”,差點把中央紅軍推入絕境,而留守蘇區紅軍的悲慘遭遇,也全是拜楊永泰所賜。
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后,蔣氏可謂是春風得意,便舉兵南進,向我中央紅軍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
但是,國民黨軍三次圍剿,接連失敗。蔣氏很不明白,各地“軍閥”人馬那么多,都被逐一鏟除了,為何紅軍就這么一點人馬,硬是沒打下中央蘇區,消滅紅軍呢?
當時,楊永泰上任后,直接一針見血地指出,國府錯誤地將紅軍和北洋軍閥混為一談,紅軍不是烏合之眾,而是一群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民軍隊。
楊永泰還認為,紅軍歷經三灣改編后,確立了政治民主建軍,兵民一體,上下齊心,必須采取新的軍事策略才能“剿”滅。
既然紅軍是依靠政治民主起家,那直接來個“政治圍剿”,也就是著名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簡單來說,楊永泰希望通過政治手段來剝離人民群眾和我紅軍的聯系,妄圖挑撥中央紅軍和百姓的血肉聯系,然后國民黨反動派再趁虛而入。
同時,楊永泰也妄圖通過經濟封鎖的手段,扼制中央紅軍的發展。以利用軍隊、行政官員、各地鄉紳、地痞流氓等,組成嚴密的監控系統,和紅軍打一場“經濟戰”!
然后,國民黨軍再通過一定的軍事重兵手段,對我各蘇區紅軍進行嚴厲圍剿,并使用剿撫兼施的“陰謀詭計”。
當時,蔣氏根據楊永泰的計策,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政治軍事成效。所以,國民黨高層便直接任命楊永泰,擔任南昌行營秘書長,全權負責政治事務。
最終,楊永泰的這番計策,終于在第五次圍剿作戰中取得進展,中央紅軍不得不西去,而楊永泰依然沒有停止對于紅軍的追殺。
楊永泰這個人,十分懂老蔣的心思,無論是湘江戰役,還是入川作戰,他心里更明白,老蔣想要消滅紅軍是真,但是控制南方大片領土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1934年底,中央紅軍主力長征進入西南,蔣介石派大軍尾隨其后。在大軍進入四川后,發現這一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成都平原一片富饒,倘若未來中日全面開戰,這里無疑是最好的戰略大后方。
所以,蔣氏從這里開始,便產生了借追剿紅軍之機派中央軍入川的想法。
楊永泰,當然是投其所好,便建議撤銷南昌行營,改設重慶行營。一方面,可以繼續追剿紅軍,另一方面,中央軍可以入川,從而統一四川。
不過,川派軍閥老大劉湘,那可不是黔軍王家烈,早就提防著老蔣了。
但是,楊永泰在背后一番精心謀劃,先用川北軍閥田頌堯和紅軍作戰失利為由,撤職嚴辦樹立權威,再仿照辦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辦法,整訓川軍軍官,以便控制川軍。
最終,川軍撤防裁兵,實現川軍國家化,川政中央化,劉湘早已是后悔莫及,老蔣最終將四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再說道紅軍長征路上的軍事追剿,經濟戰,政治戰,背后全是楊永泰的手筆。若非楊永泰被刺殺,可能民國不知道會添多少件事!
當然,即便是有楊永泰這一號智囊,依然沒有擊垮我中央紅軍,最終紅軍三大主力在陜北會師,成為我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一座豐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