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這輪大漲后,市場最熱議的話題是恒生科技指數還能不能買呢?這輪持續性如何?會不會像過去一樣大漲一輪后又跌回去震蕩?
現在市場交易的邏輯符合我們在1月初《2025年,尋找新增長的恒生科技指數》提到今年互聯網股的新增長點。指的是字節帶動BAT加入到AI的大投入中來,互聯網股符合估值便宜,還是AI時代下最容易實現AI貨幣化的主角,即使AI發展沒那么快,各家互聯網股在之前還有大額回購支撐股價。而deepseek R1在1月底的出現更是強化了AI應用貨幣化的敘事。
若從我們1月初的文章開始持有恒生科技指數ETF(513180),現在已經穩穩拿下30%的漲幅,再次說明港股擇時的重要性,看清楚賠率和機會大于下行風險后,足夠便宜的恒生科技指數就是持有的硬道理。即使騰訊、阿里漲到現在,只要有大幅回調的機會仍然是配置的好時機,屬于國產化的AI進程才剛剛開始。
一、誰才是這輪的大買家?
想知道這輪港股會不會出現像去年9.24行情般的大回調,那先搞清楚誰才是這輪最大的買家,而買家還會不會繼續買?恰好,今天就是個比較好的例子。
昨夜,美股KWEB中概股由于“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的鬼故事大跌,備忘錄可能會限制不讓美系養老金參與投資中概股。若按照以往這種力度的鬼故事,隔夜中概股ADR大跌,再加上這輪互聯網股漲幅積累夠大,那資金可能會順著這個利空止盈調整,今天港股表現大概率也不會好。
但今天港股的表現是要比預期強很多的,不僅沒有跟著美股ADR大跌太多,更是漲起來令得美股ADR夜盤追漲港股,這是過去比較少見的現象;例如說,昨夜美股阿里大跌10%,而今天港股阿里從一開盤的-7%一路回升至3%,美股阿里夜盤也漲近4%,夜盤ADR追平了港股的價差。
而這輪港股的主要買家,第一位肯定是南向資金。
截止今天,南向資金今年內凈流入港股約2400億港元;而2024年南向資金全年凈流入港股8078億港元。也就是說,截止今年前兩個月,南向資金凈流入的水平已經達到了去年四分之一的水平了。
若細看南向資金對港股的影響,例如看今天帶領港股低開走高修復的主導力量是南向資金,今天南向資金凈流入220億,從早盤港股低開就一路在買,早盤前一個小時內凈流入70多億,而南向資金的成交額也占全天港股總成交額的接近一半。
所以,今天市場在熱聊內資搶了4年的定價權,終于開始有點屬于內資定價的意思。指的是港股不跟跌ADR了,但這還是離不開互聯網股有基本面改變的好預期在,所以港股修復起來才那么快。
二、重估互聯網股才剛剛開始
那么,南向資金不斷的流入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頭部互聯網股的重估邏輯。
重新估值的前提是估值足夠便宜,接下來的增長是具有確定性的,且未來不缺少可實現的增長空間。
那么,這對于騰訊、阿里為首的互聯網公司來說都是符合邏輯的,尤其是騰訊和阿里有大額回購支撐股價,估值一直很便宜,騰訊的增長確定性很高,阿里也從一個防守股轉變為有alpha增長的AI最大受益股;過去估值一直便宜,只是市場在等一個3-5年內能貢獻更多收入的點,在deepseek讓國內大模型平權后,加強了國內AI貨幣化的邏輯,尤其是國內AI應用化的故事可能會比美股講的要更好聽。
一是走的降本增效路線,AI對于騰訊、阿里現有生態內的各類業務貨幣化。例如說,騰訊阿里的廣告推薦效率提升,阿里的夸克AI搜索、釘釘、高德地圖等to c端的應用都可能被AI帶來更高的運營效率。這邏輯其實與meta上漲的邏輯類似,但騰訊系軟件和阿里系軟件在國內的地位要比meta在歐美地區強的多。
第二是重估阿里云、重估騰訊云。
由于2020年后,國內互聯網股在云服務上的投入已經減少了很多,主要還是因為沒多少需求。而美股那邊的CSP在不斷投入云業務,云業務的估值也給的很高。例如像AWS有80%左右的估值都來源于云業務,而阿里云的估值反映到市值上不到30%,騰訊云的估值反映到市值上不到10%。
在近期互聯網股重新加大云服務的投入下,云服務營收將迎來新一輪的強勁增長,這是市場第二個重估的邏輯。
上述兩個邏輯相加,國內AI應用下最先受益的玩家們無疑是恒生科技指數中的成分股,除了騰訊阿里以外還有硬件入口的小米、國產自主可控的中芯國際、以及機器人標的。
騰訊、阿里為首的互聯網股,在原先低估值的基礎上又新加了大敘事,這就足矣讓15倍PE的騰訊來到20倍PE,10倍PE的阿里來到20倍PE,期待估值在增長中不斷兌現的階段。
另外,對于南向資金來說,一是恒生科技指數有A股買不到的AI應用股,二是在A/H兩地上市的公司溢價差吸引著南向資金來買港股,例如說A/H中芯國際溢價差了50%,華虹半導體也是同樣。
但這也不代表A股就沒有好的機會,用外資的話來說,A股的優勢在AI硬件,港股的AI優勢在互聯網股是最好的AI應用標的。
當下正處于中美科技股兩邊加速投入AI的階段,在科技股大投入的背景下,最先受益的仍然是硬件商,而硬件商的營收就來源于中美科技股的capex總和,只要科技股的capex在不斷增長,上游硬件商的需求也在高增長。
例如說,參考2023-2024年北美CSP投入喂出來的NVDA、博通、臺積電,而我們國內騰訊阿里字節的投入同樣也會喂出一批硬件商。相同的邏輯,根據阿里管理層的表態,未來3年將不少于投入3800億在AI身上,未來3年是屬于國產AI硬件投入的周期,而現在才距離阿里電話會過去了一周不到,這只是開始。
而人工智能AI ETF(515070)是不錯的配置標的,即有國產的AI硬件商,也有純正NVDA鏈的中際旭創、新易盛,中美硬件需求大增長下都能配置到。
總的來說,今年有阿里和字節兩位龍頭先帶頭投入近3000億人民幣,肯定是看到了需求才有那么大的投入。企業投入確定了這輪行情并不只是短期大漲,而是中長期的新增長敘事,只要市場有大的回調即是好的上車機會,大行情內要擁抱最受益的龍頭企業。
在市場適當回調后,可通過恒生科技指數ETF(513180)和人工智能AIETF(515070)來參與國產AI應用和硬件的增長大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