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相關截圖,特別致謝,侵刪。
《難哄》開播之后,除了被罵難看外,章若楠飾演的女主溫以凡也被也部分觀眾質疑,說她太窩囊,遇事只會躲避,工作后缺乏職業氣場。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在高中時,父親去世,這個世界上唯一疼愛她的人沒了,母親為了自己的幸福,把她當作拖油瓶,讓她寄住在大伯家。
吃飯時,大伯母罵她,這樣的人不配喝雞湯。
這句話有毒,在以后的多年里,溫以凡一直活得小心翼翼,甚至連櫥窗里一份88元的小蛋糕都舍不得買。
她認為自己不配。
工作后,為了省3000塊房租和猥瑣男合租,差點被侵.犯,她為什么不住好點的房子?
一來,剛工作沒錢;二為,她認為自己不配。
就連和桑延合租后,桑延對她各種好和照顧,她都時常提醒自己:不能習慣,他遲早會離開的。
她之所以活得謹慎小心,是因為那段她獨自在黑暗中行走的經歷,封閉了溫以凡鮮活的本真,她開始變得沉默、克制,強迫自己對外界脫敏。
她不是窩囊,她的內斂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面對網絡的攻擊,章若楠工作室喊話:面對騷擾,果斷報警;面對流言,直接回擊;面對同事的出爾反爾,有力回懟;面對親戚的道德綁架,嚴詞拒絕。
試問,這樣的溫以凡,哪一點窩囊呢?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們總喜歡批判別人如何如何,假如,我們面臨溫以凡的遭遇,又能做到她這般勇敢嗎?
如果溫柔內斂就要被定義為軟弱、沒有氣場、缺乏記者的職業氣質。
那這對于溫柔內斂的人算不算一種刻板評價、一種輿論霸凌?
《難哄》中的溫以凡,或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強大”,但她的內斂與堅韌,卻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力量。
她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面對大伯母的道德綁架:“因為從小我收養過你,現在你必須要報答我,我兒子馬上要結婚,婚房沒著落,你一個女孩子家又用不上什么錢”。
溫以凡堅定地拒絕,并表示,以后都不想再來往。
多年前自己被欺負,母親沒一句安慰的話,現在又假惺惺扮可憐,她直接回懟:因為你是我媽,就可以不顧我的感受嗎?
溫以凡雖然內斂,但決定不窩囊。
真正的力量來自于內心,來自于你做了什么,力量無關長相、無關性格、無關性別,無關你是誰。
溫以凡用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路。
如果她真的窩囊、膽小,就不會一個人跑到遠遠的宜大去讀書;
不會在遭到合租男侵犯時,選擇報警;
更不會在面對流言時,選擇回擊力爭。
溫以凡的遭遇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代社會對女性力量的認知困境。
我們習慣將"強大"等同于鋒芒畢露,卻忽視了靜水深流的力量,同樣能擊穿巖壁。
從溫以凡身上讓我明白了三個生存智慧:
1.創傷療愈需要時間
當原生家庭抽走所有安全網,自我重建注定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她省吃儉用、對他人克制、保持距離的清醒,恰是對抗精神崩塌的錨點。
2.溫柔與堅韌本是共生體
劇中她兩次報警的行為,恰是她柔韌品格的證明。
工作時遭遇流言時的自證回擊:身為一名記者,不追求事實真相,不去求證核實,我們做記者的堅持在哪里呢?
還有之前對峙吸血親戚時的強硬,都在證明真正的勇氣無需喧囂。
3.職業氣場不該被刻板化
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體現在對真相的執著而非外在的鋒芒。
劇中溫以凡面對丟失女兒的老母親,明知是母親的“討債”逼走了女兒,但還是堅持去香港,用一份外賣,輕松就找到真相。
她的智慧和勇敢讓實習小弟都刮目相看。
溫以凡的故事,讓我們重新審視“強大”的定義。
她或許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場,卻有著直面困境的勇氣;
她或許不善言辭,卻用行動詮釋了堅韌的力量。
她的內斂,并非軟弱,而是經歷磨難后的自我保護,是面對風雨時的沉著冷靜。
生活中,當我們評價他人時,不妨多一份【創傷知情】的視角,不是所有傷疤都需要展示,不是每場戰斗都要吶喊。
正如深海珍珠的形成,最珍貴的成長往往誕生于無聲的堅持。
這或許正是《難哄》留給我們的啟示:真正的生命韌性,在于以適合自己的節奏穿越黑暗,而非活成他人期待的模樣。
與君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