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朋友圈截圖、熱搜上的匿名長文、演員群里的集體控訴,這一次,娛樂圈的“黑箱”被徹底掀開。
導演鄭某某的名字,在短短48小時內引爆全網。 超過10名演員實名指控其利用職權實施侵害,從言語騷擾到肢體強迫,從資源威脅到精神操控,一樁樁細節令人脊背發涼。
當聚光燈外的“片場規則”變成一場赤裸裸的權力霸凌,我們不得不追問:這究竟是偶然的丑聞,還是行業痼疾的冰山一角?
01
從沉默到爆發“他讓我在試鏡時脫掉外套,說這是角色的‘必要犧牲’。”“殺青宴后,我被單獨叫到房間‘談戲’,門鎖上的瞬間我就知道逃不掉了。”
這些來自演員們的自述,拼湊出一套相似的劇本:鄭某某以選角、改戲、資源分配為籌碼,將片場化作私人獵場。 更令人憤怒的是,多名受害者提到曾向劇組反饋,卻反遭“不懂規矩”“影響進度”的警告。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勇敢者”站出,事件已從八卦談資升級為法律案件,警方證實介入調查,而網友的怒火正燒向整個行業的潛規則。
02
權力為何成為兇器?
為什么這類事件總在娛樂圈重復上演? 業內人士透露,導演手握的不僅是鏡頭,更是新人演員的職業命脈。 一部戲可能讓無名之輩一夜爆紅,也可能讓“不聽話者”永無出頭之日。 這種絕對權力缺乏監督,試鏡私密化、合同模糊化、工會缺失等漏洞,讓施害者能輕易將藝術創作扭曲為私人脅迫。 更可悲的是,許多受害者因擔心被封殺、被污名化,不得不用十年甚至更久才攢夠說真話的勇氣。正如某位匿名演員所說:“我們賭上的不是熱搜,是人生。”
03
風暴之后能否迎來改變?這場輿論海嘯正催生連鎖反應,視頻平臺連夜下架鄭某某作品,合作品牌排隊解約,業內發起“清潔片場倡議”。
但比起個體的塌房,公眾更期待系統性的變革。 法律界人士呼吁設立演藝圈反騷擾專項機制,如第三方監督崗、匿名舉報通道;觀眾則用“抵制劣跡創作者”的投票,倒逼資本重新審視“黑紅也是紅”的畸形邏輯。 當一位95后受害演員在采訪中說出“我不想做英雄,只想讓后來的人不用再經歷這些”時,這場斗爭的意義已然清晰:娛樂圈需要的不是又一個“瓜”,而是一場徹底的重構。
04
鄭某某事件的結局尚未寫就,但它撕開的裂縫已透進光來。 每一次轉發、每一句聲援,都在將“房間里的大象”逼向角落。 或許未來某天,當新人演員拿到人生第一份合同時,無需再為“附加條款”發抖;當導演喊出“action”時,鏡頭內外都將只剩下對藝術的敬畏。 而這,才是我們真正該追的“大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