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控人歸來,卻“嚇跑”了投資者,這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振芯科技(300101.SZ)身上。
2024年最后一個交易日,振芯科技股價突然開啟了暴跌模式,5日內股價跌幅近40%,市值蒸發近50億元。
謎底在2025年第一個交易日揭開。當日,振芯科技發布公告稱,收到法院于2024年12月30日作出的判決,不予解散公司第一大股東國騰電子。依此司法判決,由無實控人的上市公司振芯科技,不得不在1月14日通過董事會決議,將公司實控人變更為國騰電子第一大股東何燕。
實控人歸來,卻帶崩了股價,投資者為何用腳投票?振芯科技困局何時了?
實控人回歸,股價大跌
在2010年振芯科技上市時,何燕就以國騰電子大股東身份被認定為實控人。然而,此后由于何燕涉及刑事犯罪,公司出于化解實控人風險目的,在2020年初將公司認定為無實控人,直到此次發生逆轉。
受實控人“歸去來兮”的影響,振芯科技股價此前已經多次經歷大幅震蕩。
然而,股價波動卻頗具戲劇性:只要何燕一被認定為實控人,公司股價往往會大幅下跌;而當司法判決解散國騰電子時,公司股價和業績往往會顯著回升。
2013年7月,振芯科技發布何燕涉嫌違法的公告后,公司股價當日下跌10%,月累計下跌18.86%,嚴重偏離指數及同行業公司股價。企業利潤從2012年盈利2400余萬元,斷崖式下跌至2013年虧損1600余萬元。這是振芯科技上市15年來唯一的一次業績虧損。
2018年9月,法院判決解散國騰電子后,在創業板股指周跌幅4.12%的情況下,公司股價仍保持上漲。
但受實控人何燕身份的影響,2019年振芯科技業績下降到450萬,面臨二次虧損,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層不得已于2020年啟動公司無實控人這一認定。
2020年初,振芯科技被上市監管部門認定無實際控制人后,當年企業利潤從2019年450萬快速增長至8000萬,并連年高速增長。
2021年11月29日,法院重審判決駁回國騰電子解散請求,在創業板股指上漲的情況下,公司股價再次嚴重偏離指數及同行業公司股價走勢,當天暴跌13.4%,最高跌幅19.01%,市值蒸發21.17億元。至12月26日累計下跌23.13%,市值蒸發36.52億元,國騰電子所持股份對應市值累計蒸發10.81億元。
(圖注:振芯科技實控人紛爭事件與股價波動示意圖)
在等待司法判決期間,振芯科技業績和股價處不正常震蕩狀態,嚴重挫傷了廣大投資者信心。2023年度業績較2021年度下滑52.07%,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較2023年同期相比再度下滑32.35%。
另有統計結果顯示,在何燕被認定為實控人的2013到2019年,公司平均業績是3400萬;而在公司被認定為無實控人的2020年到2022年,公司業績平均在1.3億以上,年均增長率100%。
(圖注:振芯科技實控人紛爭事件與公司業績變化圖)
如今,隨著國騰電子經司法判決不予解散,實控人何燕再度歸來,振芯科技又開啟了新一輪股價動蕩。
投資者擔心什么?
要厘清實控人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就要先弄清楚振芯科技、國騰電子與何燕之間的關系。
振芯科技成立于2003年,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營產品為高端核心的國產化替代,也是北斗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因此也被稱為“北斗導航第一股”。
振芯科技的控股股東為國騰電子,持股比例為29.38%。國騰電子共有5名自然人股東,其中何燕持有51%股權,莫曉宇、謝俊、柏杰、徐進等其他4名振芯科技創業團隊人員合計持有49%股權。
在振芯科技上市時,何燕憑借國騰電子所占股權,被認定為實際控制人。但是,何燕從未在兩家公司擔任職務、從未參與經營管理,僅是公司的財務投資人。而莫曉宇、謝俊、柏杰、徐進等4名股東組成了振芯科技的核心創始團隊和經營管理團隊。
值得關注的是,國騰電子是以振芯科技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財務投資型公司,除了投資振芯科技以外,并無其它實際生產經營業務,振芯科技占其總資產達95%以上。
據媒體報道,2013年7月,何燕因涉及高官腐敗案而被調查,并于2016年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
由于何燕的犯罪人員身份,嚴重影響到了上市公司重大經營活動。國騰電子的4名股東嘗試化解實控人風險,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但均被何燕拒絕。從2017年起,何燕與國騰電子4名股東再未見面,再未召開過全體股東會,國騰電子股東之間徹底失去合作基礎,公司陷入治理困局。
2018年2月,國騰電子4名股東向成都市高新區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依法解散國騰電子。一審判決解散國騰電子。此后,該案歷經發回重審、重審一審、上訴,于2024年12月30日形成判決,不準予解散國騰電子。
盡管此次司法判決國騰電子不予解散,何燕重返實控人地位,但振芯科技的實控權之爭仍難言落幕。
1月2日,振芯科技在訴訟進展公告中透露,國騰電子的莫曉宇、謝俊、徐進、柏杰四名股東告知,“他們將勤勉盡責繼續保障上市公司正常運營秩序,同時將通過法定救濟途徑繼續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化解實控人風險
據了解,由于國騰電子治理僵局多年未解,振芯科技經營環境不斷惡化,團隊人心不穩、骨干離職等現象不斷加劇,部分技術團隊人才流失嚴重,甚至瀕臨解體。
而振芯科技最寶貴的資源就是人才。資料顯示,公司擁有400多項知識產權、300余項國內專利、軟件著作、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其中多項技術和產品打破國外封鎖,國內無替代,解決了相關領域的自主可控和“卡脖子”問題。而一旦技術團隊人心不穩,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顯然面臨嚴重威脅。
實控人之爭,如果傷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長遠發展,顯然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結果。
振芯科技的控制權之爭,從表面看雖是股東各方合法權益與公司治理模式之爭,但公司背后有著廣大中小投資者,更由于振芯科技是高端核心國產替代產品供應商,背后更有國家安全的大棋局。
因此,放眼國家安全的大棋局,振芯科技的控制權之爭,也在考驗著企業家和核心團隊的格局。
有分析人士指出,解散已經形成事實治理僵局的國騰電子,不僅無損且有利于大股東何燕個人經濟利益。何燕個人單獨持有振芯科技股份,其可依據《公司法》正當行使各項股東權利,該等權利受法律保護,與其既往身份等問題無關。同時,振芯科技成為無實控人,解除了上市公司的實控人風險。
作為一家產品具有競爭力的行業龍頭公司,如何積極、穩妥、徹底化解實控人紛爭,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顯然是擺在振芯科技面前的當務之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