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初中考試成績單在家長群里炸開了鍋——全班50人,語文無人上90分,數學20分以下多達十余人,英語更是“全軍覆沒”,無一人及格。
總分最高僅415分,200分以下的竟有9人。這份“慘不忍睹”的成績單,不僅讓學生考到崩潰大哭,更讓家長直呼“太無奈”。而類似的情況,似乎正在全國各地的校園里悄然上演。
今天我們就來聊了聊,關于孩子們考試這件事!
一、“慘烈”成績單背后:學了一整年,考的全是“超綱題”?
“語文試卷全是閱讀理解,題型對標高考,總分120分,重點班只有兩人上100!”一位家長憤憤不平地說道。
更離譜的是,七年級的語文期末題竟要求學生寫出“水簾洞門前的對聯”,除非把《西游記》倒背如流,否則根本無從下筆。
類似的“刁鉆題”在各科試卷中層出不窮:數學題繞彎子考“進水放水”的腦回路,英語卷子連家長都直呼“看不懂”,化學題更是被吐槽為“腦筋急轉彎大賽”。
“學了歐姆定律,題目卻要繞十八個彎才讓你用公式!”一位高考化學148分的家長親自上陣試做兒子的初三試卷,結果只考了90分。他無奈道:“現在的考試,比的不是知識,而是誰更會猜題。”
二、 家長集體破防:學校教的和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平時老師教包包子,考試卻要你做酸菜魚!”這句調侃道出了家長們的共同困惑。
以語文為例,課本重點講散文和經典名著,但考試卻要求學生分析魯迅的“思想感情”,甚至揣測作者寫作時的年齡。
七年級的孩子連《朝花夕拾》的背景都一知半解,談何共情?一位鄉鎮家長直言:“孩子每天背課文、記筆記,結果試卷上一道課內知識都沒有,這學了個寂寞?”
更讓家長焦慮的是,這種“超綱考”正在加劇教育分層。名校和重點班的學生尚能靠課外補習“見招拆招”,但普通班和鄉鎮學校的孩子卻只能“裸考躺平”。
“我們班英語最高分50分,大多數學生連蒙帶猜才拿20多分,老師上課都快講不下去了。”一位鄉村教師嘆息道。
三、考試“內卷化”:是選拔人才,還是為難學生?
面對爭議,有人辯解:“出得簡單了,大家都滿分,怎么篩選人才?”
但下面一位家長的反駁更犀利:“如果考試不考學校教的內容,反而專挑偏題怪題,這樣的篩選公平嗎?學的不考,那去學校干什么?”
另一位家長舉了個生動的例子:“海淀初中英語閱讀題,考過六級的家長來做都可能不及格。這到底是考學生,還是考家長?”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種“難題導向”正在催生惡性循環。為了應付“不按常理出牌”的考題,學生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刷題、補課,而學校課堂反而成了“擺設”。一位五年級家長吐槽:“語文卷子全是閱讀題,連基礎字詞都不考。孩子每天熬夜刷題,結果成績反而越來越差,現在一提到考試就害怕。”
四、破局之路:回歸教育本質,別讓考試“逼瘋”一代人。
關于學習和考試的種種困境,到底該如何破局?
1、考試真的到了該改革的時候了:從“刁難”到“引導”。
出題人需要明確一點:考試的目的是檢驗學習成果,而非炫耀出題水平。與其用“進水放水”的數學題為難學生,不如設計貼近生活的應用題;與其考《西游記》的對聯,不如考查學生對人物性格的理解。題目可以靈活,但不能脫離教學大綱,更不能變成“知識冷箭”。
2、教學調整:夯實基礎,再談拔高。
“連走路都沒學會,就要孩子跑馬拉松,怎么可能不摔倒?”一位教師建議,鄉鎮和普通學校應優先抓基礎,確保學生掌握核心知識點,再逐步引入拓展內容。例如,語文教學可以結合影視片段、互動討論,幫助學生理解經典作品的背景,而非硬背“思想感情”。
3、家長心態:放下焦慮,關注成長。
“普及高中”的呼聲背后,是家長對分流焦慮的投射。但教育的意義不僅是分數,更是培養學習能力和抗挫力。一位家長分享:“我告訴孩子,考砸了沒關系,但要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我們一起分析試卷,發現他閱讀理解丟分多,就每天陪他讀一篇短文討論。”這種“過程導向”的陪伴,遠比糾結分數更有溫度。
4、資源傾斜,縮小差距。
鄉鎮學校與城市名校的差距,本質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需通過師資培訓、教材優化、網絡課程共享等方式,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接觸到優質教育。例如,成都武侯區七年級語文統考滿分100分,全區最高88分,這說明合理命題下,學生完全能達到良好水平。
考試不是“敵人”,教育不該“失真”。
一位網友的評論發人深省:“社會需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只會做題的機器。”當考試淪為“腦筋急轉彎大賽”,當課堂與試卷徹底割裂,教育便失去了最根本的意義——啟迪思維,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我想真的是時候讓考試回歸“檢驗者”的角色,讓教育重回“育人”的初心了。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別讓一場場“超綱考”澆滅他們對知識的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