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上海女排與天津女排的半決賽決勝局,當仲慧拼到抽筋仍高喊“我能行”時,比賽場邊的看臺上卻響起了刺耳的質疑聲:“李盈瑩怎么又傷了?”
——同一片排球場上,兩種截然不同的輿論風暴,撕開了中國女排精神最殘酷的AB面。
李盈瑩本賽季承擔了天津隊48%的進攻任務,右腳踝傷勢源于長期超負荷運轉:近三年僅輪休1場,常規賽末段仍帶傷出戰。而仲慧的抽筋,恰是上海隊“整體主義”的縮影——當泰納拉轟出38分時當高意攔死王藝竹時,沒人關注她們的體能是否透支。
更諷刺的是,李盈瑩的傷退暴露了青訓斷層的現實:替補劉美君關鍵分失誤率42%,陳博雅心理素質薄弱,導致天津隊邊攻成功率暴跌至35%。而上海隊雖無世界級攻手,卻靠著團隊協作險勝——這或許印證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警告:“當女排精神淪為利益工具,競技體育的本質早已扭曲。”
天津女排已啟動“負荷管理計劃”,為李盈瑩設置硬性輪休閾值,并嘗試激活副攻雙塔;上海女排則通過“高快結合”破解對手攔防。但根本之策在于制度革新:
建立獨立醫療評估體系:讓隊醫的專業判斷取代行政指令
推行“新人培養積分制”:鼓勵教練大膽啟用年輕球員
打破“唯成績論”:將青訓投入納入考核指標
當李盈瑩在擔架上說出“我會回來”時,無數球迷聯名呼吁“寧可丟冠也要保健康”;而仲慧抽筋的鏡頭,卻成為社交媒體“女排精神”的最新表情包。這場關于“傷痕”的討論,實則是中國體育的集體焦慮——我們究竟需要多少“用命換來的冠軍”,才能換回一個健康的競技生態?
排球場的“耗材文化”,不過是職場“996”的排球版。當李盈瑩的傷退被歸咎于“管理失職”,當仲慧的堅持被捧上神壇,我們是否該反思:在“狼性文化”的裹挾下,每個人都在被迫成為“傷痕累累的奮斗者”?真正的可持續競爭,不該是“用命換成績”,而應是“用科學換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