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在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剛剛結束之際,軍委發出關于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指示,將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分別改稱為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
其實,眾所周知,在解放戰爭中,除了這四大野戰部隊外,還有一支實力強大的野戰部隊,即我們熟悉的,由聶帥率領華北野戰軍。這支野戰軍下屬3個兵團,總兵力超過32萬,在數量上是第一野戰軍的2倍有余,與著名的劉鄧大軍“第二野戰軍”相差無幾。那么,這支部隊為什么沒有改編為第五野戰軍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顧華北野戰軍的歷史背景。
事情得從抗日戰爭說起。抗戰爆發后,紅軍主力部隊改編成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分別奔赴前線。其中,115師在打完平型關大捷后,主力南下晉東南,副師長聶帥率領師獨立團等部及地方工作團部分人員共約3000人,在山西省五臺山地區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后成立晉察冀軍區,領導與指揮河北省大部和山西、察哈爾、熱河、遼寧省邊界地區所屬人民武裝。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45年抗戰勝利后,各大軍區開始組建野戰軍建制,成立了華中、山東、晉冀魯豫、晉綏、晉北、晉察冀六大野戰軍。其中,晉察冀軍區下屬第一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帥擔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副司令員蕭克擔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
不久,由于國共兩黨雙方代表正式簽訂停戰協定,晉察冀軍區撤銷了野戰軍建制。晉察冀第一野戰軍番號取消,第二野戰軍領導機關與冀察熱遼軍區合并為冀熱遼軍區。
1946年9月,由于形勢發展的需要,晉察冀軍區再次組建野戰軍建制,蕭克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委。下屬1、2、3、4縱隊,司令員依次為楊得志、郭天民、楊成武、陳正湘。
晉察冀軍區野戰軍
1948年5月20日,為適應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需要,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并組成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改編為華北軍區野戰部隊。
1948年11月1日,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擴大作戰規模,軍委組建四大野戰軍,即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并未改變稱號。只是我們習慣性地將這支部隊稱為華北野戰軍。
為什么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沒有改編成華北野戰軍和第五野戰軍呢?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在解放戰爭初期的戰績,與其余野戰部隊相比,乏善可陳, 不夠搶眼。
說起來,在抗日戰爭時期,聶帥領導的晉察冀軍區,表現相當優秀。
華北是日軍重點淪陷區,我軍在此建立根據地,遭到日軍殘酷掃蕩。聶帥到了華北地區后,僅以3000人馬起步,在艱難環境中不僅站穩腳跟,還建立起面積廣闊、人口眾多的模范根據地。
然而,進入解放戰爭時期,華北軍區表現欠佳。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
綏遠戰役中,晉察冀、晉綏兩大軍區聯手進攻,卻被傅作義以少量兵力抵御。大同集寧戰役,我軍兵力占優,卻中了傅作義圍魏救趙之計,付出慘重代價后,被迫撤出大同和集寧。不久,傅作義進攻張家口,他詭計多端,吸引我軍主力,迂回奇襲張北,最終張家口落入其手。
華北軍區在傅作義手中接連失利,導致部分戰士出現“恐傅癥”,不愿與傅作義部隊交手。后來,雖然晉察冀野戰軍雖然在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中擊敗傅作義,但并沒有改變在軍事上被壓制的局面。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來的改編結果。因此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最終未能成為與四大野戰軍齊名的第五野戰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