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近日,西北大學文學院官網更新了賈平凹女兒、該院教師賈淺淺的簡歷。簡歷顯示,賈淺淺已于2024年12月獲西北大學博士學位,其在西北大學本科學習經歷由“1998年9月至2003年7月”修改為“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這個更新,再次將賈淺淺推入輿論的風口浪尖。原本普通的學籍信息變更,為何總能掀起輿論巨浪?這事兒還得從她那段"彈性十足"的求學經歷說起。(源自澎湃新聞等媒體)
賈老師本科從5年變3年的操作,直接把"彈性學制"這個詞送上了熱搜。西北大學工作人員那句"信息由本人提供"的回應,讓吃瓜群眾瞬間腦補出無數可能。畢竟在咱們認知里,普通學生改個學籍信息得跑斷腿蓋十幾個章,但賈老師改起來就跟發朋友圈似的輕松。這種對比實在太扎眼,難怪網友調侃:"原來學制彈性不是橡皮筋,是看爹的彈簧"。
要說最刺激眼球的,還得數那個250分上211的傳說。雖然校方沒正面回應,但對比現在動輒600多分的錄取線,這個數字就像根刺扎在教育公平的神經上。更絕的是,人家本科畢業一個月就端上了大學教職的飯碗,而普通博士畢業生還在為個講師崗位打破頭。這種職場"三級跳",看得寒門學子直呼原來知識改變命運,“拼爹改變人生”。
看著賈老師從西安建筑科大跳槽回西北大學的軌跡,再瞅瞅她爹恰好在兩校當院長的履歷,這職場路線圖簡直比導航還精準。更耐人尋味的是,她那些研究老爹書畫的論文課題,硬是把家學淵源玩成了學術賽道。這種"學術家族化"現象,讓普通教師忍不住嘀咕:"咱熬夜寫論文不如人家有個好爹"。
西北大學撤銷7大文科專業的新聞,跟眼下賈老師更改簡歷,形成了奇妙互文。當文科學子們哀嘆"作家搖籃"凋零時,賈老師的案例卻展示了另類生存智慧——只要有足夠硬核的家學資源,照樣能在文學圈風生水起。這種反差,活脫脫就是當代教育困境的縮影:寒門在計算分數線,豪門在規劃資源鏈。
從五年本科到閃電入職,從250分疑云到破格晉升,賈老師的每個爭議點都在叩擊著教育制度的信任基石。西北大學那個"彈性學制"的解釋,放在普通學生身上可能是暖心政策,擱這兒怎么就透著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味兒呢?說到底,公眾不是反對制度彈性,而是害怕彈性變成某些人的專屬彈簧床。
這事兒鬧到現在,早就不單是個文學圈八卦了。它牽扯著網友對教育公平的最后信任,關聯著每個寒門子弟的上升焦慮。當我們在知乎刷著"有個院士導師是什么體驗"時,賈老師的故事就像面鏡子,照出了教育資源代際傳遞的隱秘通道。難怪有網友自嘲:"人家起跑線直接畫在終點線,我們還在找跑鞋"。
站在2025年回看這場持續數年的爭議,它早已超越了對個體的評判。那些追問高考公平的、質疑職稱評定的、拷問學術倫理的聲音,本質上都是對教育凈土的最后守望。畢竟,當象牙塔里也開始拼爹,寒門學子手里的高考準考證,還剩下多少改變命運的分量?這個問號,或許才是賈老師事件留給我們最該深思的課題。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